首页> 中文学位 >纤维桩对复合树脂修复根管治疗后磨牙影响的有限元与临床研究
【6h】

纤维桩对复合树脂修复根管治疗后磨牙影响的有限元与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纤维桩对上颌第一恒磨牙树脂充填体及牙体应力特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纤维桩对复合树脂修复根管治疗后磨牙影响的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表、附图

综述 纤维桩粘接固位的实验研究方法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从有限元模型应力特征和临床表现两方面探讨纤维桩对复合树脂充填修复根管治疗后磨牙保存的影响,为长期临床观察与有限元分析相互印证提供初步资料; 2.观察Tetric N—Ceram复合树脂修复根管治疗后磨牙的临床表现。 方法: 1.三维有限元分析:采集中年男性标本右侧上下颌第一恒磨牙,记录其牙尖交错位咬合关系。采用3DXmulti—image micro—CT扫描技术,获得上颌第一恒磨牙完整二维图像数据。结合逆向造型软件MIMICS和GEOMAGIC,以及CAD软件UG,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Patran快速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分别模拟根管治疗后树脂修复(A组)及纤维桩树脂修复(B组)的上颌第一恒磨牙。采用两种静载荷条件:参考咬合记录确定上颌牙He面牙尖交错位接触点,以600 N总载荷垂直加载模拟最大咬合力;以200 N总载荷45°斜向加载模拟咀嚼力。分析两组模型的牙体及充填体Von Mises应力特征。 2.临床实验:对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期间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3位患者采用Tetric N复合树脂系统进行充填修复。患者随机分入A、B两组,A组14例充填体采用直接树脂充填法,其余19例设为B组,采用Postc Plus纤维桩结合直接树脂充填法,纤维桩粘接采用PanaviaF多功能树脂粘接系统。全部临床操作均由同一名操作者按操作说明书完成;两名检查者(不包括操作者在内)经过前期培训及校正,于粘接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修正标准及Silness—Loe标准对已行修复治疗的患牙进行临床评价。对两名检查者的评价结果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最后,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A、B两组修复体进行临床成功率分析及除“颜色匹配性”和“表面粗糙度”两项外的各项临床评价分析;采用Chi—square检验对Tetric N—Ceram复合树脂“颜色匹配性”和“表面粗糙度”两个项目在各观察点的评价结果分别进行分析。以上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双侧α=0.05。 结果: 1.在同种载荷条件下,A、B两组牙体Von Mises应力分布模式相似,B组于颊侧颈部形成应力集中,应力峰值位于釉牙骨质界;最大咬合力条件下B组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在牙本质外表面低于A组8.49%,内表面高于A组2.19%;咀嚼力条件下,B组Von Mises应力峰值在剩余牙体的各部位均较A组低,牙本质内外应力峰值分别降低32.81%和15.91%。两种载荷条件下,B组树脂充填体表面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及高应力区范围均明显小于A组。 2.完成临床病例33例,其中失访3例,随访30例;检查者标准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评价数据可靠;7个月的观察期内,A组及B组修复体的临床评价都在可接受范围,成功率均为100%;A、B两组“边缘着色”、“修复体完整性”、“继发龋”三项“优秀”率在各观察点均为100%;“边缘密合度”、“解剖外形”及“牙周状况”的评价结果在同一观察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etric N—Ceram复合树脂充填体“颜色匹配性”和“表面粗糙度”两项评价在基线处优秀率低于90%,各观察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随访中观察到部分病例情况改善。 结论: 1.有限元研究结果提示,纤维桩的存在降低了牙本质及树脂充填体的应力峰值,提高了患牙抗折强度,使充填体的应力得到传递和分散,对降低根折及树脂充填体折裂风险有积极作用,但尚需结合进一步的临床观察;而颈部应力集中可能导致牙折发生位置偏高。 2.纤维桩短期内对复合树脂充填修复根管治疗磨牙的临床成功率没有明显影响。与有限元结果的印证尚需结合长期观察结果。 3.Tetric N—Ceram复合树脂对磨牙充填修复的短期临床表现较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