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ITP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BAFF因子及BAFF mRNA表达研究
【6h】

ITP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BAFF因子及BAFF mRNA表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第1章ITP患者外周血BAFF含量的研究

1.1引言

1.2实验材料

1.3实验方法

1.4临床资料收集

1.5统计学分析

1.6结果

1.7讨论

1.8小结

第2章IT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的培养及鉴定

2.1.引言

2.2.实验材料

2.3实验方法

2.4结果

2.5讨论

2.6小结

第3章 ITP患者DC分泌BAFF与DC BAFF mRNA表达的研究

3.1引言

3.2实验材料

3.3实验方法

3.4临床资料收集

3.5统计学分析

3.6结果

3.7讨论

3.8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ITP发病机制的研究

致谢

展开▼

摘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an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类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多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而产生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等症状的常见病。据报道,ITP死亡率在3.9%-4.4%之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颅内出血,常规治疗ITP首选糖皮质激素,然后考虑脾切除,均无效的属难治性ITP(RITP),RITP死亡率可达到16.6%,近年来,虽然多种新的治疗应用,但总体上ITP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因此很有必要对ITP的发病机制作进一步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ITP的发生主要依赖于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性球蛋白,介导单核吞噬系统的活化,导致血小板减少。树突状细胞(DC)作为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研究表明在ITP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DC的异常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此外,有学者发现ITP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也称BAFF(B-cell 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NF family)明显升高,BAFF有促进B细胞生存和分化为分泌抗体的浆细胞的作用,其过度表达破坏B细胞的平衡导致免疫易感性,DC的异常和BAFF过度表达均参与了ITP的发病,目前对ITP患者DC与血清中BAFF异常的关系如何还未见报道。我们对ITP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DC分泌的BAFF水平,以及DC的BAFF mRNA表达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明确ITP DC是否存在分泌BAFF异常及其特点,以进一步探讨ITP的发病机制。
   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
   1.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BAFF水平变化,分析不同病情下BAFF变化情况,以及BAFF水平与收集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显示ITP初诊组血清BAFF水平(中位数1814.81pg/ml,1029.05-2600.57pg/ml)高于正常组(中位数951.68 pg/ml,698.93-1204.44 pg/ml,p〈0.05)和ITP治疗组(中位数660.82pg/ml,453.68--867.97 pg/ml,P=0.001),治疗组血清BAFF水平低于正常对照(p=0.009)。血清中BAFF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有弱负相关趋势,相关系数-0.250(P=0.102)
   2.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培养DC,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纯度和对DC鉴定。结果显示经过免疫磁珠分选后细胞纯度高,所培养细胞为成熟DC。
   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成熟DC培养上清中BAFF水平,应用R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方法检测BAF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TP初诊组成熟DC培养上清BAFF水平(中位数871.66 pg/ml,633.70-1109.61 pg/ml)高于正常组(中位数572.94 pg/ml,457.33-688.55 pg/ml,p=0.005)和治疗组(中位数443.48 pg/ml,364.21-540.75 pg/ml,P=0.01)。治疗组DC培养上清BAFF水平低于正常组,但差异不显著,(p=0.078)。DC的BAFF mRNA表达初诊组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P=0.04和0.03),治疗组和正常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DC培养上清中BAFF水平与血清BAFF水平正相关,相关系数0.698(P=0.000),与DC BAFF基因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12(P=0.000),与血小板计数有弱负相关趋势,相关系数-0.294(P=0.053),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
   结论及研究意义:
   1.初诊组ITP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高于治疗组和正常组,血清中BAFF变化与血小板计数有弱的负相关趋势,血清中BAFF水平可以作为反映病情变化的指标。
   2.ITP患者DC分泌BAFF增加和BAFF mRNA表达上调。
   3.ITP患者血清中BAFF增高与其DC培养上清中BAFF水平正相关,ITP患者DC分泌的BAFF异常可能在ITP发病过程起一定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