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效应细胞的探索
【6h】

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效应细胞的探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2.结果

2.1 PES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第二部分:UCBT后发生PES的效应细胞的探讨

一、UCBT后PES发生时各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二、不同移植物来源体外刺激实验

1.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脐血移植后植入前综合征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植入前综合征(PES)是一种高发于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后在中性粒细胞植入之前,以发热、皮疹、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免疫反应。发生重症PES的患者,移植相关死亡率明显增高。本研究通过对UCBT后发生PES患者外周血进行供受者基因嵌合状态检测,了解发生PES时细胞的来源;根据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发现可溶性ST2(sST2)在PES发生时明显升高,选择新鲜脐血和外周血干细胞,采用IL-33和sST2进行体外刺激,探索发生PES的效应细胞,为PES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UCBT后发生PES的细胞来源的研究。根据本中心先前的研究发现UCBT后PES发生的中位时间为UCBT后第7天(+7d),选择移植患者+7d的外周血标本,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STR-PCR)技术检测发生PES组和未发生PES组患者供受者嵌合状态,分析发生PES的细胞来源。
  第二部分:UCBT后发生PES的效应细胞的探讨。一、UCBT后PES发生时各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检测PES发生时的T、B、NK和单核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检测患者移植前、移植当天、PES发生时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的白细胞数,血浆C-反应蛋白和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二、不同来源的移植物体外刺激实验:sST2在PES发生时显著增高,而ST2是IL-33的孤儿受体,拟从IL-33/ST2信号通路来推证PES的效应细胞。应用 IL-33,sST2刺激新鲜脐血、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同胞供者),每种类型的细胞分4组:实验组:A.IL-33+sST2组;对照组:B.sST2组;C.IL-33组;D.空白组。经体外培养0、12、24和72小时后,细胞计数板计算刺激前后细胞总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刺激前后细胞亚群及ST2受体表达情况。
  结果:
  第一部分 UCBT后发生PES的细胞来源的研究
  STR-PCR检测脐血及受者移植前后的标本比对供受者的嵌合状态,结果显示:UCBT+7d供者的嵌合度发生PES组明显高于未发生PES组,分别为70.58±22.86%与37.18±18.96%,两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
  第二部分 UCBT后发生PES的效应细胞的探讨
  一、UCBT后发生PES时各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
  1.白细胞的变化PES组与无PES组在移植前、移植当天、PES发生时的白细胞计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PES发生时T、B、NK和单核细胞的细胞亚群检测结果:CD45+CD3+T淋巴细胞、CD45+CD3-CD19+B淋巴细胞、CD45+CD3-CD56+NK细胞、CD45+CD3-CD14+单核细胞分别占90%,0.3%,2.1%和0.2%。PES组与无PES组的T、B、NK和单核细胞的各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移植前、移植当天、PES发生时,PES组和无PES组两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4.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
  发生PES时细胞因子IL-6、MCP-1和sST2在PES组明显高于无PES组(P<0.05);PES组自身比较患者发生PES时也显著高于移植前、移植当天的水平(P<0.05)。PES患者治疗有效者细胞因子IL-6和MCP-1明显下降并恢复至发生前水平(P<0.01),而sST2与PES发生时相比虽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发生PES时IFN-γ、IL-2、IL-1Rα、IL-4、IL-8、IL-17A、IL-33、MIP-1α、MIP-1β和TNF-α表达水平两组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PES组患者在不同的时间点,自身对比其表达水平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
  二、不同来源的移植物体外刺激实验
  1.细胞数量的变化:新鲜脐血和外周血干细胞经IL-33、sST2刺激培养后,各组刺激前后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加(P>0.05),两种来源不同的细胞刺激培养12h后均出现多形性变化,此后随培养时间延长形态变化不显著。
  2.T、B、NK和单核细胞各亚群的变化:新鲜脐血经Ficoll提取单个核细胞后,脐血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比例分别为T淋巴细胞30-50%、B淋巴细胞1-3%,NK细胞5-8%,单核细胞5-13%。外周血干细胞中T淋巴细胞20-35%、B淋巴细胞2-5%,NK细胞3-9%,单核细胞18-32%。经刺激培养12、24和72h后,四组的T、B、NK和单核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少量细胞凋亡,实验各组细胞不同培养时间点的细胞亚群比例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T、B、NK和单核细胞ST2受体表达情况:新鲜脐血和外周血干细胞中ST2受体表达相似,单核细胞上ST2受体表达量高达53-90%,其次是B淋巴细胞亚群约为30-60%,T淋巴细胞及NK细胞亚群表达量低,分别为2-5%和3-10%。而四组的各细胞亚群ST2受体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各组细胞不同培养时间点的各细胞亚群ST2表达也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
  1.UCBT后PES是供者开始植入时引发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免疫反应,其效应细胞推测来源于供者,供者的早期嵌合是PES发生的高危因素。
  2.血清中单核细胞相关的趋化因子(MCP-1)在PES发生时明显升高,而淋巴细胞相关的较特异的细胞因子(IL-2、IL-4、IL-8、IL-17A)在PES发生时无显著变化,PES的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肠道等组织中,推断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可能是PES的主要效应细胞。
  3.加入IL-33和sST2进行单纯的体外培养,未见到免疫细胞的增殖和ST2受体表达的增高,但不能确定细胞因子水平是否发生变化,需进一步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观察IL-33/ST2信号通路及sST2是否对下游细胞信号转导存在影响,从而引起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本实验也需要加测各免疫细胞活化的指标,如HLA-DR,CD27,CCR等等,为揭示PES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