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组培条件下菌根食用菌紫色松乳菇菌丝体生长特性及菌根形成的研究
【6h】

组培条件下菌根食用菌紫色松乳菇菌丝体生长特性及菌根形成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文献综述

1.1 菌根食用菌概述

1.2 紫色松乳菇的研究概况

1.2.1 紫色松乳菇简介

1.2.2 紫色松乳菇的菌种分离

1.2.3 紫色松乳菇的固体培养研究

1.2.4 紫色松乳菇的液体深层培养

1.2.5 菌根性食用菌菌根形成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在适合黑赤松组织培养条件下紫色紫色松乳菇固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菌种

2.1.4 实验菌种的活化与培养

2.1.5 最适糖源的筛选

2.1.6 最适葡萄糖浓度筛选

2.1.7 最适MS离子浓度的筛选

2.1.8 最适6-苄氨基嘌呤(6-BA)浓度的筛选

2.1.9 最适萘乙酸(NAA)浓度的筛选

2.1.10 最适活性炭浓度的筛选

2.1.11 最适培养基pH的筛选

2.1.12最适肌醇浓度的筛选

2.1.13 最适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的测定

2.1.14 最适紫色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培养基质选择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最适糖源种类筛选

2.2.2 最适葡萄糖浓度筛选

2.2.3 最适MS离子浓度筛选

2.2.4 最适6-BA浓度筛选

2.2.5 最适NAA浓度筛选

2.2.6 最适活性炭浓度筛选

2.2.7 最适培养基pH的筛选

2.2.8 最适肌醇浓度的筛选

2.2.9 最适培养条件下紫色松乳菇菌丝的生长曲线

2.2.10 紫色紫色松乳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质上的生长情况

3 适合黑赤松组织培养条件下紫色紫色松乳菇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培养基:

3.1.2 液体种子的制备

3.1.3 菌丝干重测定方法

3.1.4 紫色紫色松乳菇菌丝液体培养生长曲线测定

3.1.5 液体培养最适糖源的筛选

3.1.6 液体培养最适葡萄糖糖浓度的筛选

3.1.7 液体培养最适接种量的筛选

3.1.8 液体培养基最适装液量的筛选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液体培养基最适糖源的筛选

3.2.2 液体培养基最适糖源浓度的筛选

3.2.3 液体培养最适接种量的筛选

3.2.4 液体培养最适装液量的筛选

3.2.5 紫色紫色松乳菇液体培养生长曲线的测定

4 黑赤松种苗离体无性快繁体系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培养基

4.1.2 黑赤松种子灭菌

4.1.3 黑赤松种子的萌发

4.1.4 灭菌时间对黑赤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4.1.5 丛生芽的诱导

4.1.6 丛生芽的增殖

4.1.7 丛生芽的生根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黑赤松种子灭菌条件的优化

4.2.2 6-BA浓度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4.2.3 6-BA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4 NAA浓度对丛生芽生根的影响

4.2.5 不同基本培养基类型对丛生芽生根的影响

5 紫色紫色松乳菇菌丝与黑赤松无菌苗的共培养及菌根形成

5.1 材料与方法

5.1.1培养基

5.1.2 紫色紫色松乳菇菌种的制备

5.1.3 黑赤松无菌苗的制备

5.1.4 不同共培养基质对共培养和菌根形成的影响

5.1.5 不同侵染方法对共培养和菌根形成的影响

5.1.6 固体培养基菌种种龄对共培养和菌根形成的影响

5.1.7 固体培养基菌种接种量对共培养和菌根形成的影响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紫色紫色松乳菇与黑赤松种子萌发种苗的共培养及菌根形成

5.2.2 紫色紫色松乳菇与黑赤松丛生芽生根无菌苗的共培养

6 紫色紫色松乳菇外生菌根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组织形态学观察

6.1.3 石蜡包埋切片及细胞学观察

6.2 结果与讨论

6.2.1紫色松乳菇与黑赤松无菌种苗共培养形成菌根的形态

6.2.2紫色松乳菇与黑赤松无菌种苗共生形成的菌根与正常侧根的对比

6.2.3 紫色松乳菇与黑赤松无菌种苗共生形成菌根的组织学特征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版权声明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