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豆豆荚与籽粒生长的关系研究
【6h】

大豆豆荚与籽粒生长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一、文献综述部分

1、作物非叶光合器官与产量形成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1非叶光合器官对作物产量的相对贡献

1.2非叶光合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对产量贡献的相对优势

1.3小麦非叶光合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1.4大豆非叶光合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大豆豆荚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2.1大豆豆荚与粒重的关系

2.2大豆豆荚与叶片的形态结构比较

2.3大豆豆荚与叶片光合特性比较

3、小结

二、正文部分

(一)大豆鼓粒期非叶光合器官与粒重的关系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与结论

(二)麦业丰化控对大豆鼓粒期非叶光合器官与粒重关系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与结论

(三)始粒期荚遮光对荚粒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与结论

(四)大豆荚与粒数和粒重生长的关系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与结论

(五)大豆不同粒型材料粒、荚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1、试验材料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黑农41等15份不同粒、荚类型大豆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R<,5>期采用铝铂对豆荚、叶片、叶柄等绿色器官进行遮光处理等方法,研究豆荚与籽粒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中上部叶片遮光处理,粒重较CK降幅最大为10.4﹪~33.3﹪(平均25.0﹪);同节荚遮光处理,粒重降幅次之为27.3﹪~40.0﹪(平均18.9﹪);同节叶柄遮光粒重下降幅度最少,仅为1.0﹪~8.9﹪(平均5.3﹪);整株荚遮光单株粒重降低0.61﹪~16.62﹪。荚对单株粒重的相对光合贡献仅次于叶片。 2.荚对粒重相对光合贡献的平均值由非化控的4.84﹪,增加到化控1次的8.44﹪,再增加到化控2次的17.58﹪;叶柄对粒重的相对光合贡献的平均值由非化控的5.91﹪增加到化控2次处理的12.92﹪;与此相反,叶片对粒重的相对光合贡献的平均值由非化控的34.03﹪降低到1次化控的26.29﹪,2次化控降低到17.00﹪。 3.叶面积与荚面积比值较小的材料(石豆2号和龙品90-055)较叶面积与豆荚面积比值较大材料(垦18和w1)的荚对粒重的相对光合贡献较大;荚遮光对荚壳淀粉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对蔗糖和还原糖。 4.单英粒数由2粒增至4粒,对应始粒期荚壳重也由77.33rag增至139.77mg;成熟期单粒重由170mg增至330mg,对应始粒期单荚壳重也由77.33mg增加到156.4mg。始粒期荚壳重大是多粒荚和火粒荚形成的物质基础。去2荚、去1荚后剩余荚的平均单荚壳重分别较CK增加,平均分别为93mg、25mg。 5.中小粒材料鼓粒速率呈慢-陕-慢的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始粒期20d左右,大粒材料鼓粒速率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始粒后12d、24d左右,并且第二个峰值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大粒材料的鼓粒速率明显大于中小粒材料。大粒材料在籽粒鼓粒期间有较低还原糖含量和较高的淀粉含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