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傲慢与偏见》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叙事效果——基于原著与1940年改编电影之比较
【6h】

《傲慢与偏见》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叙事效果——基于原著与1940年改编电影之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Structuralist Criticism

1.1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alism

1.2.A.J.Greimas and the Actantial Model

1.3.Roland Barth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s

Chapter Two Binary Struc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2.1.Story Review

2.2.Application of the Actantial Model

Chapter Thre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Film—an Approach Based on Barthes’s Structuralist Analysis

3.1.Introduction to the 1940 Movie

3.2.Detailed Analysis through Comparison(novel and film)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傲慢与偏见》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伟大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著作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它因其轻松的讽刺幽默、精妙的人物描写分析以及对英国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特别是小说中有趣的人物和他们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的描写而著名。电影电视制作人和编剧早已预测到了影视改编的潜在价值,并不失时机地将其改编并搬上银幕。1940年米高梅公司拍摄的电影《傲慢与偏见》受到了大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通过将原著与1940年版影片加以对比,本文作者发现电影对小说作了不同方面的改动,尤其是对人物的变动。小说中的某些人物以及他们涉及其中的情节在影片中被不同程度的删减,比如加德纳夫妇、玛丽亚·卢卡斯等等。
  本人的论文意在依据结构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论证1940年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因人物的缺失和情节的变动所引起的叙事效果的变化。结构主义注重对文本结构的分析,通过分析大量的文学作品的结构及功能来揭示其中的规律,进而来揭示文学的实质和意义。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最基本的分析方法。A.J.格雷马斯认为任何叙事都包括六个行动者组成的三对二元对立—主角/对象、支使者/承受者、助手/对头。本文首先拟根据他的“角色模式”分析《傲慢与偏见》小说中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而指出小说中诸如讽刺、对比等叙事效果都来自人物的二元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以1940年的改编影片作为参照,运用罗兰·巴尔特关于“核心和催化功能”的理论讨论人物删减是如何影响和破坏人物之间二元关系进而影响叙事效果的。本文提出的结论是删掉某些人物,如1940年依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所做那样,破坏了人物之间的二元关系,因而改变了小说原有的叙事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