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企业规模与制约因素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
【6h】

我国企业规模与制约因素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及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第1章绪论

第2章企业规模制约因素的理论分析

第3章我国上市公司规模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

3.1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2实证研究样本资料选择

3.3模型构建、检验及分析

第4章我国上市公司发展面临的制约问题与规模优化的政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企业规模的制约因素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界既经典又前言的课题。首先因为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规模到底多大最好,这是每一个企业家必然要关心的问题,从国民经济及其竞争的角度来看,它也是引人注目的,“世界五百强”的话题总是那么引人关注就是明证;其次,是因为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对于这个问题都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一问题涉及经济学理论的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对于经济学来说,能否合理解释企业规模及其变动规律,成了检验其基本理论是否科学的重大难题之一。本文的研究意义来自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对于企业规模问题,自古典经济学诞生起,100多年来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努力探索,在这方面积累和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少有文献直接对影响企业规模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而是侧重于企业性质、规模收益、规模边界的确定去研究这一问题。然而,对企业而言,要理性地进行规模决策,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是:哪些因素会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如果要使规模向有利于提高竞争能力的方向调整优化,企业和政府可能采取什么手段?围绕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本文的研究工作,联系我国客观情况,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本文沿着经济学中企业理论发展的线索探究企业规模的相关论述,以是否对企业和市场明确进行区分作为第一个维度、以契约的完全与否作为第二个维度、以宏观行政干预与否作为第三个维度来综述现有理论,从企业研究萌芽时期的规模决定理论、到完全契约视角下的企业规模决定理论、到不完全契约视角下的规模决定理论、到公共行政决定论,以科斯提出的企业本质为源头,得以从理论上划分出企业和市场的边界,继而威廉姆森、张五常、哈特、杨小凯等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理论进一步向前发展,从而为我们揭示了决定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首先描述了研究的客观背景,在此背景下探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随后,对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在实际中企业规模变化调整的动因和模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企业规模的两类制约因素;接下来,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联系理论与实证并结合经验现实,揭示出我国企业规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同时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企业规模优化的建议。 与以前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文在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首先,从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企业规模问题,从可控性的维度研究规模制约因素。认为企业规模制约因素可按企业可控程度分为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两大类,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行业结构、政府宏观政策和国家法律制度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绩效、公司治理水平、企业区位和企业成长时期等;企业规模调整与制约因素在长期中是相互动态演进的。 其次,利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企业规模制约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同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分行业对内部可控的规模制约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表明,各制约因素对我国上市企业规模的影响在各行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并且与市场机制下的内在要求缺乏一致,我国上市公司规模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大多数企业不是市场培育的有效规模,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规模偏小与非理性扩张等问题同时并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过度介入和干预市场经济,严重阻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企业缺乏自由决策权和一个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无法自主选择企业规模并通过市场的筛选检验以实现企业的规模优化。因此,我国企业规模优化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政府为市场机制提供有效制度体系,消除抑制市场发挥作用的障碍;二是企业自身应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制度,从而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实现企业规模的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