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苏“蜜月期”文化关系述论
【6h】

中苏“蜜月期”文化关系述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言

一、中苏“蜜月期”文化关系出现的背景分析

1、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推动了中苏文化关系的发展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文化关系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3、中苏经济关系的升温推动了文化关系的发展

二、中苏“蜜月期”文化关系发展的表现

1、思想领域——马、恩、列、斯经典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的互译

2、教育领域——教育制度、教育理论的全面移植及人员交流

(1)苏联办学模式在中国的落户

(2)广泛引进苏联的教育理论

(3)人员交流——聘请苏联的教育专家、派遣留苏教师和学生

3、文学领域——译介文学作品、作家互访、移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体制

(1)两国文学作品的互译

(2)中苏文学组织和作家的频繁交往

(3)引进苏联的文学理论和文艺体制

4、艺术领域——加强电影、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交流

(1)中苏经典电影的相互引进

(2)苏联音乐的引进与普及

(3)学习苏联的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模式

(4)移植苏联的歌剧和舞剧

三、中苏“蜜月期”文化关系的特点

1、政治性强

2、双方文化交流的规模大、范围广

3、苏联文化起点高,处于强势地位

4、双方文化交流不对称

四、中苏“蜜月期”文化关系发展的得与失

1、苏联文化的积极影响

2、苏联文化的负面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60、70年代中苏关系作为敏感话题,其研究在我国也成为禁区。八十年代以来中苏关系出现好转并正常化,我国史学工作者冲破长期的思想禁锢,开始中苏关系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学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苏政治、外交、经济关系等领域,有关两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少而分散,从总体上把握中苏文化关系的研究尚属学界空白。本文采取实证史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文化关系这一独特视角,全面审视“蜜月期”中苏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以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亦可以深化中苏关系研究。 中苏两国“蜜月期”文化关系与这一时期两国的外交、政治、经济关系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困难面前,国家领导人做出了明智的历史选择,“一边倒”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国初与其建立了极为密切的政治关系。50-6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经济上苏联对中国的大力援助以及中苏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趋同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苏文化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中苏关系蜜月期,“向苏联学习”的观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在文化上中国也理所当然地全方位借鉴苏联经验,在思想领域,两国进行了马、恩、列、斯经典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的互译;在教育领域,中国全面移植了苏联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聘请了苏联的教育专家,同时,向苏联派出留学人员;在文学领域,移植了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体制,并加强了双方文学作品的相互译介和作家互访;在艺术领域,加强了中苏电影、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交流。中苏文化交往既借鉴、学习了苏联方面的有益经验,同时也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纵观蜜月期中苏文化关系的发展,它带有政治性强、文化交流规模大、范围广、苏联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双边文化交流不对称等特点,苏联文化一度也由配置性资源被提升为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基于“蜜月期”中苏文化关系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文化只有首先突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而后融合、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防止陷入借鉴单一文化的误区,才能够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