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其泛耐株分子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
【6h】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其泛耐株分子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论著摘要

英文论著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 言

论文一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状分析

论文二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论文三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论文四 多粘菌素B与利福平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协同药物敏感性研究

参考文献

综 述 不动杆菌属细菌的耐药及其感染的控制和治疗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 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不动杆菌属细菌是一类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医院环境和人体皮肤表面,如额头、耳朵、喉咙、腋下、手部、腹股沟、会阴、趾间都有不动杆菌。不动杆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在免疫受损、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病人中。在某些地方不动杆菌的感染甚至已超过了铜绿假单胞菌。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研究和应用,不动杆菌属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甚至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目前大多数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Acinetobacter,MDR-A)即同时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不动杆菌感染有爆发流行的趋势。自从1991年在美国纽约第一次出现耐碳青霉烯的不动杆菌爆发流行以来,阿根廷、比利时、巴西、古巴、英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地均有报道。我国此类研究不多,本文就沈阳地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同时对耐碳青霉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及体外联合药敏实验进行研究。 方法:标本来源于2001年1月~2003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所有住院及门诊患者的细菌学送检标本,同时收集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附属一院(12株)及二院(8株)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0株,具体来源于附属一院ICU4株,呼吸病房5株,普外三病房1株,感染科病房1株,干诊1株,附属二院ICU8株,均为痰标本。细菌鉴定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采用E-test测定多种抗生素对亚胺培南耐药的2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1C值,低熔点胶灌膜,蛋白酶K消化24小时,ApaⅠ37℃酶切10小时CHEFMAPPERTM电泳仪(美国BIO-RAD产品)电泳22小时,电泳条件:14℃,120°,6V/CM,5-22S剃度电泳,进行同源性分析,应用SPSS10.1统计学软件绘制菌株间关系的树状图。采用PhastSystem电泳仪测定等电点,三维试验法检测酶水解亚胺培南能力,采用Promegahighpureplasmidisolationkit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供体菌为临床分离到的耐泰能鲍曼不动杆菌,受体菌为大肠杆菌C600,科玛嘉平板为筛选平板,进行接合实验。IMP、VIM、OXA型碳青霉烯酶及Ⅰ,Ⅱ类整合酶基因的PCR及序列分析扩增,PCR产物纯化后送上海生工测序,结果在GenBank网上查询。采用超声物理法制备外膜蛋白,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外膜蛋白。评价多粘菌素B与利福平联合应用,采用棋盘法设计:将多粘菌素B和利福平以灭菌MH肉汤倍比稀释成11个浓度,分别为32、16、8、4、2、1、0.5、0.25、0.125、0.0625、0.03125、0μg/ml。将配好的不同浓度的两种药物两两组合加入96孔平板中,37℃过夜培养。观察结果,记录单独应用两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甲药单用和MIC乙药单用,并选择最佳组合效应时各自的MIC甲药联用和MIC乙联联用,FIC指数计算与判读:FIC指数=MIC甲药联用/MIC甲药单用+MIC乙联联用/MIC乙药单用。FIC指数≤0.5,协同作用;>0.5~1,相加作用;>1~2,无关作用;>2,拮抗作用。 结果: 1、三年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所监测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逐步升高的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增加迅速,2001年为2.5%、2002年为5.6%,2003年迅速增为14.3%。ICU病房耐药率尤其严重,特别是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35%。 2、2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为泛耐药菌株,对多粘菌素B仍保持良好的敏感性(90%),莫西沙星对约40%菌株的MIC在0.125μg/ml以下,对临床选择治疗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参考。PFGE示:20株菌株分为A(A1,A2,A3),B(B1,B2),C,D,E五个型,A1型9株,其中附属二院ICU5株,附属一院呼吸科3株,干诊1株;A2型1株,A3型1株,均来自附属一院呼吸科。这些菌株均出现于2004年4月-6月,其密集程度可以说是一次很大的暴发流行,并且两个医院间存在交叉传播。B1型4株,3株来自附属一院ICU科,一株来自普外3病房,均出现于2003年3月,说明存在医院内科室之间的传播。B2型2株,来自附属二院ICU,2003年8月菌株。C、D、E各一株,分别来自附属一院感染科、一院ICU和附属二院ICU。 3、20株均产生以下几种酶:pI5.4可被克拉维酸抑制(TEM-1),pI6.7不被克拉维酸和邻氯西林抑制,pI>9可被邻氯西林抑制(AmpC酶)。三维试验证实20株菌均产生能水解亚胺培南的β内酰胺酶,均不能被克拉维酸、氯唑西林、2-巯基丙酸抑制。未提出质粒。接合实验,科玛嘉平板上无蓝色菌落生长。采用1MP、V1M型、OXA-24特异引物扩增,20株菌均阴性;但用OXA-23特异引物扩增,20株菌均获得约1067bp片段的PCR产物,此产物包括编码OXA-23酶开放读码的全长序列,纯化后测序并与Genebank中公布的序列比较后发现,20株菌的PCR产物100%与OXA-23同源。所有20株菌均含Ⅰ类整合酶基因,但无Ⅱ类整合酶基因。外膜蛋白SDS-PAGE发现有四个克隆存在31KD条带处消失。 4、多粘菌素B与利福平联用后,多粘菌素B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50由2μg/ml降至0.25μg/ml。利福平的MIC50由16μg/ml降至2μg/ml。FIC指数在0~0.5、0.5~1的百分率分别为55%、45%。 结论:三年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所监测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逐步升高的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增多,但对多粘菌素B仍保持良好的敏感性(90%),莫西沙星对约40%菌株的MIC在0.125μg/ml以下。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存在暴发流行,并且两个医院间存在交叉传播。产生OXA-23型酶是沈阳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存在外膜蛋白的改变,可能为耐药机制之一。多粘菌素B与利福平联用,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良好的协同和相加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