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同微血管类型与其生物学行为关系的初步研究
【6h】

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同微血管类型与其生物学行为关系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膀胱移行细胞癌微血管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一种预后指标一直存在着争论。目前肿瘤内的微血管也只是根据检测到的几种不同血管标记物的表达而做了分类,并未将血管类型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人的预后做相关研究。我们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微血管的形态及密度,通过观察不同微血管的形态特征以及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探讨肿瘤内微血管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微血管与膀胱癌组织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判断病人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实验组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46例,术前均无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史,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男38例,女8例,年龄35~85岁,平均72.2岁。20例肿瘤标本为在开放手术过程中获取,26例肿瘤标本为等离子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前活组织检查时获取。对照组为无病变的膀胱粘膜组织16例,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2例,输尿管囊肿4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7~86岁,平均70岁,避免组织钳夹破坏和电凝造成假象。所有标本经10%的福尔马林溶液常规固定,石蜡包埋,每份标本均被制作成常规切片和组织微阵列块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单克隆抗体CD31、CD34、CD105、血管平滑肌动蛋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所有常规切片和组织微阵列块切片上进行检测。CD31、CD34、CD105分别染色血管,观察肿瘤微血管形态及数量;通过染色血管外周细胞的标记物平滑肌动蛋白来观察血管外周细胞的覆盖情况。用已知的膀胱移行细胞癌CD31、CD34、CD105染色切片作为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电脑图象分析软件测定微血管密度,分析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探讨与病人预后的关系。 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后光学显微镜镜观察,并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测定(1)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内的微血管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化血管(CD34+)和未分化血管(CD31+/CD34-)。在分化血管中,血管腔明显,内皮细胞扁平,血管周围有外周细胞覆盖。未分化血管通常没有管腔或者管腔很小不明显,管壁厚,内皮细胞可呈异形性,血管周围无外周细胞覆盖。 (2)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癌病理级别呈正相关,无病变对照组未分化血管平均值为7±1.5,膀胱癌G1组未分化血管平均值为12±4.2,膀胱癌G2组未分化血管平均值为25±5.7,膀胱癌G3组未分化血管平均值为40±5.1,各组间差异显著(P均<0.01)。 (3)膀胱癌G1组、G2组和G3组患者的MVD-CD34与MVD-CD105之间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均>0.05),CD34和CD105这两种血管标记物只在肿瘤分化血管中有表达。 (4)4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以未分化微血管计数中位数为界分为未分化微血管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以Kaplan-Meier无瘤生存曲线对比,Log-Rank时序检验,二组间无瘤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6)。 结论: 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血管。 2、未分化微血管密度在患者存活时间上是独立的预后因子,可以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评估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