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6h】

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麻醉清醒后动物后肢功能的评估

4.数据分析

结果

1.SEP的变化

2.运动功能的评估

3.缺血40分钟组的病理变化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术中监测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80年代中期,国外采用体感诱发电位进行术中脊髓功能监测,近年来作者提出术中联合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明显提高了预测脊髓功能的准确性,从而也减少了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以往文献报道多为机械性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变化,而引起脊髓损伤的因素并非只有机械性的物理因素,还存在着生物化学、血管因素等.为此,我们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课题采用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A、B、C三组,在左肾动脉下0.5~1.0cm处阻断腹主动脉,造成脊髓缺血.其中A组20分钟、B组30分钟、C组40分钟,然后松开阻断,进行再灌注.分别在缺血前、缺血中和再灌注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240分钟、360分钟)进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记录相应时相点的体感诱发电位波形并测量所得波形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在再灌注6小时后观察实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变化,以及将C组实验动物(缺血40分钟)在再灌注6小时后取脊髓标本,观察相应病理变化.结果发现,在缺血期间,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仗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直至消失,再灌注后,波幅和潜仗期逐渐恢复,但在再灌注后期,波幅又出现了降低,潜伏期与缺血前无明显差异,其中当再灌注6小时后波幅下降<65%的实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未出现障碍,而波幅下降>65%的实验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均出现严重障碍.我们认为,体感诱发电位能随着脊髓的缺血及再灌注的变化而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