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研究
【6h】

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士族的文化底蕴及其在中古的变迁

第一节士族的形成及其文化底蕴

第二节士族政治地位的升降

第三节士族文化品格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四节士族家族的类型及家族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士族家族文化的传承与文学家族的兴盛

第一节士族家族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士族家族文学的兴盛和文学家族的大量涌现

表一《文选》收录士族文士统计表

表二《诗品》所收士族文士统计表

表三魏晋南朝正史《文苑(学)传》所载士族文士统计表

第三章士族文学家族的沉浮

第一节政治对士族文学家族的影响

第二节战乱和迁徙对士族文学家族的影响

第三节社会关系对士族文学家族的影响

表四琅邪王氏婚嫁状况简表

表五陈郡谢氏婚嫁状况简表

第四章魏晋南朝士族文士的地域分布

第一节汉末、曹魏、西晋士族文士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东晋、南朝士族文士的地域分布

表六三国、西晋士族文士郡望地域分布简表

表七东晋、南朝士族文士郡望地域分布简表

第三节文学的地域色彩

第五章士族与文学集团

第一节文学集团的兴盛

表八 魏晋南朝主要文学集团及其士族成员简表

第二节文学集团的活动

第三节文学集团的理论主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士族势力的崛起是汉唐之际政治领域的一件大事。士族不但是中古政坛的主角,也是中古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本文以士族为研究对象,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着力考察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的关联。 第一章总论士族的文化底蕴及其在中古的变迁。士族的文化底蕴根植于儒学,儒学是塑造士族、维系其社会地位不可或缺的文化手段,累世经学、累世公卿是许多家族的共性特质。伴随着士族政治地位的升降,玄学、佛教、道教等文化因子都曾对士族的文化品格产生过一定影响,但士族最终在儒、玄、佛、道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在双修、兼修的实践方式中,士族的儒家底色并未改变。士族之所以能百世传美、簪缨不替,亦有赖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 第二章以士族中的文学家族为研究对象。士族是魏晋南朝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家风与家学,乃是士族的文化标志。士族凭借家学、家风的延续,始终控制着文化领域的话语权,这种状况势必对士族文学产生影响,中古文学形式骈俪化、情趣贵族化的特点,与整个士族主导文风关系甚大。文学家族勃兴是中古文学的特征之一,文学家族兴盛的态势始于魏晋,尤盛于江左五朝,累世有文才的现象屡见于大家族。在家族文学普遍繁荣的表象下,不同家族的文学表现各有偏好;不同文化、地域类型的家族之间,其文学表现也有差异。本文依据数据统计,梳理出中古时期最主要的三十余个文学家族的情况,他们的文学创作基本代表了这个阶段的最高成就。 第三章论述文学家族的沉浮状况及其原因。中古家族文学出现繁荣局面,是就整个士族阶层而言的,其中各个家族的具体情况并不一致,有些家族的文学传统能横亘数个朝代,而有些家族的文学活动则仅仅维持了数十年。文学家族也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群体,随着时间的延宕,有些家族逐渐淡出文苑,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家族跻身文坛。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因素往往是最大的推动因素,政局动荡、朝代更替、人口迁徙往往成为文学家族群体建立新秩序的契机。而在政治因素之外,士族的社会关系也会影响到不同家族文学地位的升降。 第四章以数据统计为基础,分析士族文士的地域分布状况。中古政局动荡,士族文士的地域分布亦随时局而变化。南渡之前的文学中心集中在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州地区。在三国纷争时期,洛阳的文化中心地位下降,邺城、许都一度成为士族文士最集中的地区,亦有一些中州文士避祸荆州、冀州等地。永嘉南渡之后,江南地区的文化地位迅速上升,建康取代洛阳成为全国的文学中心,其中徐州、扬州、荆州三地是江左五朝士族文士最集中的地区。江左时期,在士族文士相对集中的几个区域,文学的地域色彩也各不相同。 第五章论述士族文士集群——文学集团。在魏晋南朝期间,先后出现过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文学集团。因文学集团的数量众多,成员复杂,再加上凝聚在一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故文学集团的种类亦颇为繁富,本文共统计出二十余个活跃在不同时期的文学集团。这些文学集群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稍有差别,多数集团的活动领域基本不出于文学、学术的界限,但也有少数集团的集会和行为,带有强烈的政治意愿,有些文学集团甚至直接参与了政治斗争。文学集团内部的成员在理论和创作上的趋同性,促成了某些文学潮流的出现;不同文学集团之间的论辩与争鸣,也促进了中古文学理论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