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含tetramic acid结构的(硫代)磷酰肼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6h】

含tetramic acid结构的(硫代)磷酰肼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1 选题背景

2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3.1 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3.2 化合物结构的结构表征

3.3 生物活性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的研究概况

1.1 具有杀虫活性的磷酸酯类化合物

1.2 具有除草活性的磷酸酯类化合物

1.3 具有杀菌活性的磷酸酯类化合物

1.3 商品化的磷酸酯类化合物

2 Tetramic acid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2.1 天然的tetramic acid类化合物

2.2 人工合成tetramic acid类衍生物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tetramic acid结构的(硫代)磷酰肼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一 引言

二 实验部分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展开▼

摘要

用于防治植物病、虫、草害的含有有机磷酸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在农药领域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高效的除草、杀菌、杀虫等生物活性,并且磷原子上的取代基可进行多种变换,在研制低毒、环境相容性好的新农药,尤其是在有机磷结构中引入杂环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吡咯烷-2,4-二酮(tetramic acid)类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多变,生物活性丰富,具有抗肿瘤、除草及杀菌等活性。部分人工合成的tetramic acid衍生物也表现出显著的生物活性。本文对有机磷酸酯与硫代磷酸酯中磷原子取代基进行修饰,通过肼基引入吡咯烷二酮结构,设计并合成4个系列含tetramic acid结构的新型(硫代)磷酰肼类衍生物,并对目标产物进行除草、杀菌和杀虫活性测定。
   本文首先研究了3-(1-羟基亚乙基)吡咯烷-2,4-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天然氨基酸为原料,经过酯化、脱盐酸、酰化、环合、酸化等5步反应得到3-(1-羟基亚乙基)吡咯烷-2,4-二酮类似物。以三氯硫磷、甲醇或乙醇为原料经两个相同烷氧基亲核取代、酯化、酰肼化,再与吡咯烷-2,4-二酮类似物脱水反应,合成了9种O,O-二烷基-(2-(1-(2,4-二氧吡咯烷-3-基-亚基)乙基)肼基)硫代磷酸酯类衍生物。以三氯硫磷、苯酚为原料经两个相同芳氧基亲核取代、酯化、酰肼化,再与吡咯烷-2,4-二酮类似物脱水反应,合成了4种O,O-二苯基-(2-(1-(2,4-二氧吡咯烷-3-基-亚基)乙基)肼基)硫代磷酸酯类衍生物。以三氯硫磷,甲醇或苯酚、乙醇为原料经两个不同基团亲核取代、酯化、酰肼化,再与吡咯烷-2,4-二酮类似物脱水反应,合成了5种O-甲基/苯基-O-乙基-(2-(1-(2,4-二氧吡咯烷-3-基-亚基)乙基)肼基)硫代磷酸酯类衍生物。以三氯氧磷,苯胺为原料经两个苯胺亲核取代、胺化、酰肼化,再与吡咯烷-2,4-二酮类似物脱水反应,合成了2种N,N'-二苯基-(2-(1-(2,4-二氧吡咯烷-3-基-亚基)乙基)肼基)磷酰胺类衍生物。采用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了各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采用平皿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油菜(Brassicacampestris)的除草活性,在100μg/mL浓度下,各目标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除草活性。目标化合物对油菜根的抑制率为7.3%-69.8%不等。其中,化合物9a、9c、9h、10a、10b、10c、10d和11d对油菜根的抑制率超过了40.0%,10a和11d分别为65.4%和69.8%。目标化合物对稗草根的抑制率为17.5%-67.6%,其中化合物9c、9g、9h、10c、11a、11c和11e对稗草根的抑制率超过了40.0%,化合物9c达到67.6%。但各目标化合物对稗草茎的抑制率均较低,为9.2%-30.5%不等。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蔬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a)、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uearum)的抑菌活性。在浓度为100μg/mL下,部分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蔬菜灰霉病菌表现出一定的杀菌活性。各目标化合物对蔬菜灰霉病菌的抑制率为7.3%-52.9%不等,其中,化合物9i、10b、10c、11d和11e的抑制率超过了40.0%,10c和11e分别为52.9%和50.8%。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为7.4%-61.2%不等,其中化合物9b、10c和11d的抑制率分别为40.2%、50.4%和61.2%。但各目标化合物对小麦赤霉菌的抑制率均较低,在6.0%-26.1%不等。
   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试验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无明显活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