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究
【6h】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 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概述

一、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概念

二、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性质

三、著作权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著作权的扩张导致利益失衡

二、合理使用的范围不明确

三、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界限模糊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探讨

第四章 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建议

一、坚持利益平衡原则的立法理念

二、完善网络合理使用方式的具体规定

三、改变著作权的许可模式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著作权法领域,法律允许他人在一定条件下自由地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而不需要征得相关权利人的同意,也不需要支付报酬的情形被称为合理使用。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一项限制著作权权能的法律制度,这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传统环境下的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调整,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冲突,破坏了原来的利益平衡机制。因此,如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完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使它继续发挥调节著作权人、使用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利益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进行探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同时加以完善,对我国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改进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论文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进行了相关阐述。其主要介绍了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概念、性质与立法现状。关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性质,我国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可将其归纳为三种,即“权利限制说”、“侵权阻却说”、“使用者权利说”。而我国学术界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权利限制说”或是“使用者权利说”。还有些学者则认为“权利限制说”与“使用者权利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合理使用性质的分析,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但笔者则认为合理使用的性质应包含“权利限制”与“使用者权利”这两层内涵,即两者的折中,并且从宪政理念、人权理念、民法精神三个方面说明了理由。同时笔者分别对美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我国在网络著作权的立法状况方面进行了分析。美国在保护著作权的立法方面算得上是世界的先驱,其中对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的规定方面,体现了美国比较丰富的立法经验,例如,其在1998年通过的《千禧年数字版权法》(DMCA),被视为世界上的第一部网络时代的著作权法,其丰富的立法经验被众多国家所借鉴。面对网络环境的快速变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采取立法行动,1996年12月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就是其立法行动的积极成果。国际条约WCT和WPPT对合理使用及其限制的规定也比较成熟,但同时也存在不足的方面,比如,其对合理使用及其限制只作了概括性的规定,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规定则稍显落伍些,其在第22条规定12种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该规定采取的是列举式的方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操作性,但同时也具有滞后性,不能应对网络环境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因此,我国在日后的立法过程中,应对发达国家的实践与建议加以批判的吸收借鉴。
  其次,在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相关理论介绍的基础上,论文具体地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所面临的困境。即以往的利益平衡格局因著作权的扩张而被打破,并因此不在平衡、合理使用的范围不清晰、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间容易产生混淆,其分界线模糊不清。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开始怀疑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再次,既然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遭到大家的质疑,那其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对于此问题的的回答,论文的本部分通过宪法学角度、经济学角度以及社会发展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予以回应。从宪法学角度分析,法律价值的精髓是公平和正义,在著作权法中具体体现为一种衡平的思想,那么作品的创作者就不应独占公共资源而应该让社会公众分享部分精神财富,这种衡平思想在网络环境下照样适用,这也正体现了合理使用的内涵。同时言论自由是每个公民所享有的宪法性权利。对作品的合理使用就是言论自由在版权领域中的延伸,是社会公众所应当享有的一项宪法权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学分析方法强调市场与效率,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其优化配置,而合理使用制度对知识产品市场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任一时代的知识繁荣,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只有推陈才能出新,人类文化才能顺畅发展。
  论文的最后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即坚持利益平衡原则的立法理念、完善网络合理使用方式的具体规定以及改变著作权的许可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