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改进策略研究
【6h】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改进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武汉市、北京市和成都市三地医疗机构输血相关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输血申请和批准情况和输血不良反应管理与处理情况的了解,在研究国内外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提供参考。
   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现场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以武汉市、北京市和成都市三地医疗机构输血相关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运用Epidate 3.0 进行录入,运用SPSS 15.0 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在分析不同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时,运用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
   结果:⑴输血相关医务人员认知情况对于报告制度功能的认知情况,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输血不良反应信息,预防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分别为56.86%和75.82%;对于输血指征的判断,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是持谨慎态度的,近9成的人认为必须全部指征或者部分指征符合才可申请输血。医务人员对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过敏”和“发热”上。对于建立输血不良反应预警系统的必要性认识情况,高达97.06%的医务人员对建立输血不良反应预警系统的必要性持肯定的态度。⑵相关管理情况输血申请和批准方面:大多数人认为只有中级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才具备申请输血的资格。而对于申请输血是否需要某机构(如医务科)批准的问题,66.01%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记录上报情况方面:绝大多数医务人员还仅限于把记录上报到医院的输血科或者输血管理部门,或者填写到病历中;而没有规范性的报告制度和要求,工作量大,无法顾及上报工作是不能上报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认为应采取强制性措施,甚至作为硬性考核指标来促进不良反应的上报。输血知识培训方面:39.54%的医务人员表示没有接受过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且其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输血知识、新管理制度以及新上报制度上。建立输血不良反应预警系统的障碍方面:五成左右的医务人员认为“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或者血站交流障碍”和“国家的法律没有规定”是建立我国输血不良反应预警系统的最大障碍。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五成以上的人表示配型、交叉实验环节和取血和发放环节,最容易出错。而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病人体质问题、采集制备问题以及存储问题。
   结论:①现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关于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的立法级别不高,给出的报告规程也过于笼统;医务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相关文书填写不规范;不良反应回报单的内容设计简单;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和良好的反馈系统。②国外经验的启示与借鉴:报告机构的设置有向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报告两种。我国目前规定是向政府机构报告,也应借鉴国外某些国家的经验,增加向非政府机构的上报,充分发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技术服务支撑作用,增强其对临床输血的指导意义;报告方式的选择分为强制(法定)和自愿报告两种。在我国,目前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上报,法律上还没有要求强制上报的明确立法,因此,可试用采取自愿的,非惩罚性的报告方式,而这种上报方式,可充分调动报告人的积极性,提高上报信息的信度和效度,也可以打消报告人因害怕处罚而不敢上报的顾虑;报告内容的划定分为报告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和报告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两种。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可要求强制上报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而对于非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可以自愿为原则进行上报。③完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建议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医务人员输血相关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规范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相关文书的填写;完善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加强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密切合作;建立整合统一的信息网络;建立输血不良反应预警系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