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可溶性CD40L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6h】

可溶性CD40L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郑重声明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小 结

参考文献

CD40/CD40L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英文缩略词索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早在50年代人们就发现ITP患者的血液中产生了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1951年Harrington等发现ITP是由一种能通过胎盘的体液因子引起,将ITP患者的血浆输给正常个体,能使正常个体血小板减少;Shulman等随后研究发现,抗血小板因子是一种免疫球蛋白;1975年Dixon等首次用定量方法检测了血小板表面的免疫球蛋白,称为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Ⅱ期测定),而该抗体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gpⅠb/Ⅸ等自身抗原有交叉抗原抗体反应,而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大量研究证实,抗血小板抗体在ITP的发病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目前认为ITP的发病机制系在一定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有关诱因的作用下使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特别是T细胞活性过度增强,B细胞多克隆激活,产生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使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内破坏,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产生各种临床症状。免疫反应的发生依赖于T细胞的活化,而T细胞的活化除了需要抗原-MHC复合物信号外,还需要有第二信号刺激,即抗原非特异性共刺激分子的协同。若缺乏共刺激分子,则T细胞不能被有效的激活,而进入无反应状态或免疫耐受,若共刺激分子过度表达,则可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共刺激分子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其与ITP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B7家族是公认的重要的共刺激分子,但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仅仅阻断该途径还不能抑制自身特发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CD40/CD40L作为另一条重要的共刺激途径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通过测定ITP患儿外周血血浆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抗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及单个核细胞中sCD40LmRNA的表达水平,来探讨CD40/CD40L与ITP发病机制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抗CD40L单抗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和方法ITP患儿30例,其中又分为aITP和cITP,于治疗前及应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时(血小板计数>100×109/L)各收集外周血标本一份。收集3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同时记录其发病时间、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分别测出血浆中sCD40L和PAIgG的浓度,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DNA并进行PCR扩增,测定ITP患儿与正常对照者sCD40LmRNA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以a=0.05作为显著性水准。 结果1.ITP患儿治疗前外周血sCD40L的浓度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ITP患儿外周血sCD40L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CD40L的水平与临床分型无关;若数值大于正常人的均数+2标准差视为阳性,则sCD40L阳性病人血小板数显著降低,血小板抗体IgG显著增高。 2.sCD40LmRNA正常人及ITP患儿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血浆中IgG浓度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83,p<0.05)。 结论1.sCD40L与ITP的发病有关; 2.sCD40LmRNA的表达与儿童ITP的发病无关,但其结构是否有突变及其功能是否有异常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3.抗sCD40L单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