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刘震云新世纪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6h】

刘震云新世纪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论

1选题的可行性分析

2研究现状综述

3叙事学概念的梳理与本文所选理论的界定

4论述逻辑与研究思路

第1章 还原叙事的过程:叙述方式之探究

1.1 视角篇:叙事视角的流动性——全知与限知的交替运用

1.1.1 全知视角的运用:表现的广阔性和叙述的权威性

1.1.2 隐蔽的流动视角:从全知到限知

1.2 时间篇:刘震云新世纪小说叙事时间研究

1.2.1对时间的有效利用——改变顺序,掌控节奏

1.2.2对叙事顺序的重新编排——预叙、倒叙、平叙的混合运用

1.3语言篇:言说之绕——语言的创造性使用

第2章 于反复中把握规律:叙述语法之分析

2.1 寻找与对立:刘震云新世纪小说的两种情节模式

2.1.1 “寻找”模式:寻找的虚妄与存在的虚无

2.1.2 “对立”情节模式:他人即地狱与权力对人性的异化

2.2 “今昔对比”式的对称结构

第3章 阅读与接受:读者意识与先锋意识的博弈

3.1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读者意识的强化

3.2 刘震云小说读者的历时性接受:从新写实到新世纪初期

3.3 读者意识支配下叙事策略的调整与改变

3.3.1 寻求多种渠道的传播途径

3.3.2 故事取材的面向读者

3.3.3 叙述方式的熟悉化与陌生化

3.4 “俗表”背后的“雅里”:刘震云的哲学深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后,刘震云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刘震云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把叙事的焦点投向悖于常理的生存状态,即他称之为“拧巴”的世界,在揭示出这个时代的荒诞和世道的“拧巴”的同时,仍不忘探究“拧巴”背后所隐含着的深层的内在逻辑;形式方面,刘震云的小说在叙事技巧、方式、结构等层面均有独到之处,他把现实中的“拧巴”,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叙述技巧以及结构设计,予以艺术再加工,把这些内容以适当、恰切的叙事形式展现给读者,实现了审美再超越。“拧巴”与荒诞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如何将这种认知转化为具有审美特性的作品,刘震云又总能找到合适恰切的叙事形式进行表现。
  叙事学就是对叙事文内在形式的一种科学研究,它更多地把研究兴趣放在故事的叙述方式和结构设计上。本文选取叙事学理论作为研究刘震云新世纪小说的方法,意味着论述将从叙述方式、叙事语法、叙事效果这些方面入手,从叙事形式的角度来理解刘震云艺术世界的审美特征与艺术主旨并把握作家创作的独特性。
  叙述方式属于小说表达的形式,包括作家以何种角度观察并讲述故事,怎样掌控叙事时间,以及用独特的语言来营造叙事效果。视角层面,刘震云使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在不经意间的转换扩展了叙事时空,也增强了阅读趣味;时间层面,作者对于叙事时间的掌控与调节,倒叙、预叙、以及多条线索平叙的混合运用不仅服务了主题,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全新体验;语言层面,他有意识地让语言变得“缠绕无比”,从而产生“陌生化”效果,同时也和他的“拧巴叙事”主题相得益彰。
  叙述语法是指叙事作品在情节组织和故事结构等方面反复出现的叙事特征。刘震云新世纪小说的深层结构中,也经常表现出来一些相对稳定和普遍的叙事特征,包括在他小说中所经常出现的“寻找”与“对立”两种情节模式,以及作者对于“对称性”结构模式的重复运用,这些都构成了其独特的叙述语法模式。不论是寻找模式下的“反抗无意义”,还是对立模式下个人“不可避免的沉沦”,都反映出刘震云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怀疑和反思,对于这个荒诞、虚无的世界的无情认知,以及对于个人生存的关注与人道主义关怀。
  叙事学的研究终究还离不开阅读上的配合。作家选择何种叙述方式和结构模式,取决于其能否恰切地表达他所要传递的主题与思想,能否给人造成审美的愉悦与享受,而这一切最终又必须在读者阅读与接受的过程中得到检验。新世纪以来,刘震云在强化读者意识的同时也保持创作的先锋性,一方面通过寻求多渠道的传播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故事选材、叙述方式熟悉化与陌生化相结合的方式来赢得更多读者,另一方面也坚持自我的创作哲学,在创作中保持先锋精神和批判意识,努力使其作品的文学性与消费性保持一种适当张力,在读者意识和先锋意识之间找到平衡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