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罗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及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ABCA1变化的分析
【6h】

罗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及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ABCA1变化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第一章罗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

实验流程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附图

第二章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ABCA1变化的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对脂质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Rosiglitazone attenuates atherosclerosis by positive regulation of ABCA1 expression and RCT in atherosclerotic rabbits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其主要成分载脂蛋白A1(apoA-1)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呈负相关,其主要机制可能是HDL-C和apoA-1促进外周细胞蓄积的胆固醇向肝脏的逆转运,并最终通过胆汁、粪便排出体外,即胆固醇逆转运(RCT)。RCT包括许多环节,其中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介导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和HDL-C的形成是其始动环节。因此ABCA1与HDL-C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AS)密切相关。上调ABCA1表达显著增加血浆HDL-C水平,同时抑制AS的进展,相反,ABCA1基因的变异或缺失可以使HDL-C水平接近于零,同时促进AS,这些显示ABCA1促进RCT。 近年来研究发现罗格列酮作为PPARγ激动剂,不论是在糖尿病状态还是在非糖尿病状态均可抑制AS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增加细胞ABCA1的表达,由此可以推测,罗格列酮可以通过上调ABCA1表达促进RCT最终发挥抗AS作用,但是这些观点一直没有被证明。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外周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及中心肝细胞对[3H]胆固醇的转出率间接反映RCT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ABCA1表达,分析巨噬细胞、肝细胞及脂肪细胞ABCA1在兔AS形成过程对RCT的作用并探讨罗格列酮抗AS的新机制。 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合并症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临床工作者所重视,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脂质代谢紊乱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AS的一个重要因素。ABCA1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其阻止动脉粥样AS进展的作用已经被证实,但目前国内外对2型糖尿病状态下ABCA1的变化却知之甚少,因此对ABCA1的变化分析将为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AS的机制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研究目的: 我们以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单核/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及肝细胞ABCA1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对RCT的作用,同时探讨及证明罗格列酮抗AS的新机制;我们同时在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单核细胞ATP结合盒转运子A1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发现2型糖尿病状态下ABCA1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基础研究方面:我们用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1)对照组:单纯喂食高胆固醇饮食;(2)罗格列酮组:在单纯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予以灌服罗格列酮2mg/d;(3)罗格列酮+辛伐他汀组:在单纯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予以灌服罗格列酮2mg/d,辛伐他汀10mg/d。(4)格列本脲组:在单纯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予以灌服格列苯脲2.5mg/d。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单核细胞、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肝细胞ABCA1的表达量,利用液闪计数仪检测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对[3H]胆固醇转出率,利用酶法测定兔的血脂以及主动脉、脂肪、肝脏组织的胆固醇含量,并利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分析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临床研究方面:我们分别抽取2型糖尿病和正常对照两组人群(每组40例。2型糖尿病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2.2±10.4岁,就诊于南方医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但未正规服用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正常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9.8±12.5岁,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科非高脂血症患者,以上两组均排除高血压、冠心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等疾病,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静脉血2ml,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前后ATP结合核转运子A1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两组人群的血脂水平和2型糖尿病组人群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并对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ABCA1表达与年龄、血脂、糖代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 1.基础研究 1)4组动物间血浆HDL-C、apoA1、NHDL-C水平及体重基线无明显差异,6周后所有动物均成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且4组动物间体重无明显改变。 2)6周时,与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外周单核细胞、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ABCA1的表达,血浆HDL-C、apoA1水平及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对[3H]胆固醇的转出率明显升高;N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肝脏、脂肪、主动脉的胆固醇含量以及主动脉AS面积明显减小。 3)6周时,罗格列酮+辛伐他汀组出现类似罗格列酮组的变化,但不同的是,罗格列酮+辛伐他汀组血浆NH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并且与罗格列酮组相比,罗格列酮+辛伐他汀组外周单核细胞、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ABCA1的表达,血浆HDL-C、apoA1水平以及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对[3H]胆固醇的转出率均增加得更加明显,同时肝脏、脂肪、主动脉的胆固醇含量和主动脉AS面积则更加明显的减少。 4)6周时,与对照组相比,格列苯脲组外周单核细胞、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ABCA1的表达,血浆HDL-C、apoA1水平及腹腔巨噬细胞(p=0.006)、脂肪细胞、肝细胞对[3H]胆固醇的转出率明显降低;N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肝脏、脂肪、主动脉的胆固醇含量以及主动脉AS面积明显增大。 5)综合4组动物分析,主动脉组织、脂肪组织、肝组织的胆固醇含量均分别与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对[3H]胆固醇的转出率呈负相关;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的ABCA1表达量分别与其对[3H]胆固醇的转出率呈正相关;单核细胞ABCA1的表达量分别与腹腔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对[3H]胆固醇的转出率呈正相关。 2.临床研究 1)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AS的危险因素TG、NHDL-C水平显著升高,抗AS的因素HDL-C、apoA-1的水平显著降低。 2)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外周单核细胞ABCA1的表达显著降低,经Ox-LDL刺激24h后ABCA1的改变量(刺激后表达量/初始表达量)明显增大,但最终表达量仍显著小于对照组。 3)2型糖尿病组ABCA1的表达变化与年龄、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无明显相关性,但2型糖尿病组ABCA1的改变量与血浆HDL-C呈正相关。 结论: 1.单核/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ABCA1表达是RCT的正性调节剂; 2.在非糖尿病的AS状态下,罗格列酮通过上调单核/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肝细胞ABCA1的表达促进RCT,最终抑制AS; 3.单核细胞ABCA1是RCT的一个间接和可信的反映指标; 4.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已存在紊乱的血脂谱及损伤的RCT,从而具有诱发AS及CAD的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