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6h】

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肺栓塞临床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章超声心动图和休克指数在肺栓塞预后评价中意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三章血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前后的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全文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肺栓塞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附 录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统计证明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 肺栓塞(PE)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之一,尽管近几年在诊断及治疗上有了较大发展,但其死亡率仍高居不下。同时,PE的早期误诊率也较高,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其误诊率可高达30%,耽误了最佳的诊断及处理时机。由此可见,早期快速诊断、判断患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其预后的影响极为重要。故我们不仅要提高对PE的重视与学习,加大临床上尤其是急诊情况下的筛查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临床误诊率;同时,在临床上除了已经确立为“金标准”的造影检查或优于造影检查的影像学检查(如螺旋CT)外,还应该加紧对外周血生物标记物的进一步研究,寻找出比目前D-二聚体(DD)有更高敏感性、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尽快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缺乏先进影像设备的基层医院。 本研究对象是南方医院近10来临床确诊的PE患者。探讨在2001年我国“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前后、不同确诊时间组别对误诊、住院死亡的影响。应用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和或心脏超声上右室功能不全对患者进行评估,希望能寻找出更好预测临床不良事件的指标,及时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减低住院死亡率。并应用现有的临床常用指标,如Fg、CRP及DD是否在PE组、对照组患者中存在差异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来判断严重度及治疗效果。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 一、肺栓塞临床分析:对南方医院1997年1月~2008年7月本院收治85例PE患者,分为2002前组,2002年后组;以发病至PE诊断明确分为3组:<12h,12h-24h,>24h。分析不同组别间误诊、住院死亡的情况。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X±SD)表示,两独立样本、多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配对样本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超声心动图和休克指数在肺栓塞预后评价中意义:回顾性分析了南方医院1997年1月~2008年7月本院收治85例确诊PE患者。其中60例患者同时记录了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及超声心动图右心功能而入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定义为休克指数≥1,血液动力学稳定定义为休克指数<1。患者有下列≥1项异常心脏超声指标可定义为右室功能不全:(1)定性指标,右室运动减弱(轻、中、重)。(2)定量指标,①右室扩大:右室/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右室舒张末期内径>30mm。②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力负荷过大):肺动脉收缩压>30mmHg;三尖瓣返流速度>2.8m/s。③平均肺动脉压>20mmHg。临床不良事件定义为住院死亡及住院并发症发生,包括出血、复发、心肺复苏。对以上病人,分为四组:血液动力学稳定右室功能正常组,血液动力不学稳定右室功能正常组,血液动力学稳定右室功能不全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右室功能不全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在临床不良事件上的发生率。在心脏超声指标上,着重观察右室(RV)>30mm,右室/左室舒张末直径(RV/LV)>1,收缩期肺动脉压(SPAP)>30mmHg,中重度三尖瓣返流(TR)这几个指标对预后的评价意义。统计学方法:所有计量资料以(X±SD)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危险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前后的变化: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08年7月收治的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为主诉的可疑PE患者100例,其中48例确诊为PE组,52例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为对照组。以高危、中危、低危来区分患者的严重程度。入院后均检查Fg、CRP及DD。PE组患者在治疗1周后,均复查Fg、CRP及DD。比较PE组与对照组、PE患者中高危、中危、低危患者治疗前后Fg、CRP及DD的变化。统计学方法:所有计量资料以(X±SD)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样本率比较采用X2检验,不同指标之间用相关回归分析其相关关系。取P<0.05为显著性差异。 结果: 一、肺栓塞临床分析:2002年前组35例,误诊17例(48.6%),住院死亡16例(45.7%);2002年后组50例,误诊12例(24.0%),住院死亡11例(22.0%)。确诊时间<12h组40例,误诊2例(5.0%),住院死亡14例(35.0%);12-24h组8例,误诊4例(50.0%),住院死亡4例(50.0%)。>24h组37例,误诊23例(62.2%),住院死亡9例(24.3%)。2002年前后误诊率、住院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9;p=0.021)。其中确诊时间不同组间的住院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275),但误诊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 二、超声心动图和休克指数在肺栓塞预后评价中意义:血液动力学稳定右室功能正常组9例,并发症0例、住院死亡0例。血液动力不学稳定右室功能正常组2例,并发症0例、死亡0例。血液动力学稳定右室功能不全25例,并发症2例(8.0%)、住院死亡6例(24.0%)。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右室功能不全组24例,并发症16例(66.7%)、住院死亡15例(62.5%)。右室功能不全及血液动力学不稳定PE患者的近期住院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休克指数(SI)≥1,右室(RV)>30mm,右室/左室舒张末直径(RV/LV)>1,收缩期肺动脉压(SPAP)>30mmHg,中重度三尖瓣返流(TR)对PE患者预后预测有较重要的作用。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前后的变化:PE组患者血浆Fg、CRP及DD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E三个亚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经治疗后PE组血浆Fg、CRP及DD下降明显(P<0.01),其中有效组下降的程度明显(P<0.05),无效组有上升趋势;PE组患者血浆Fg、DD和CRP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一、我国肺血栓栓塞症指南的颁布对减少PE的误诊率、住院死亡率有一定帮助,但PE患者仍有较高的早期误诊率和住院死亡率。 二、右室功能不全及血液动力学不稳定PE患者有较高的近期住院并发症及死亡率。右室(RV)>30mm,右室/左室舒张末直径(RV/LV)>1,收缩期肺动脉压(SPAP)>30mmHg,中重度三尖瓣返流(TR)及休克指数(SI)≥1,特别是后两者对PE患者预后预测有较重要的作用。 三、血浆Fg、CRP和DD的实验室联合检测对判断PE严重度及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