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矛盾研究
【6h】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矛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文文摘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2研究现状综述

1.3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第2章利益与利益观

2.1利益概念的界定

2.2利益的构成要素

2.3利益的特性

2.4利益的功能

2.5利益的本质

2.6利益观的简要历史回顾

第3章利益矛盾及其分类

3.1利益矛盾的内涵

3.2利益矛盾的成因

3.3利益矛盾的性质

3.4利益矛盾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

3.5利益矛盾的运行规律

3.6利益矛盾的类别

第4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矛盾分析

4.1和谐社会构建中利益矛盾的必然性与长期性

4.2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利益矛盾存在的主要表现

4.3我国当前利益矛盾的特点

第5章解决我国和谐社会利益矛盾的意义、原则和基本思路

5.1解决利益矛盾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5.2解决利益矛盾须遵循的原则

5.3解决利益矛盾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利益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 利益就是主体的无限需求与客体满足主体对象的匮乏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范畴。利益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利益的构成要素有利益主体、利益客体与利益中介,其特性是主体性、客观性、社会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利益具有推动功能、凝聚功能和尺度功能。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中最稳定、最主要的起基本作用的一种利益关系,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分为外部的利益矛盾和内部的利益矛盾。 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利益矛盾将长期存在,如贫富利益矛盾、劳资利益矛盾、干群利益矛盾、文化利益矛盾等,其特点是矛盾数量陡增、程度加剧、关系复杂,协调解决利益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协调解决我国利益矛盾的原则主要有效率与公平结合原则、动态平衡原则、公正与相称原则、共同富裕原则和统筹兼顾原则,对策主要有: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前提,运用各种手段,如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并通过各种利益协调的机制如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利益补偿与保障机制等加以实施。 利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可以说,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对利益理论的深入研究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协调解决好我国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对利益的研究现状如利益的概念界定、利益的构成要素、利益的实质等作一综述,并提出文章的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第二章从利益的概念界定入手,对利益的构成要素、利益的特性、功能及本质做了具体分析,利益是一种主体丰富的需求与客体满足主体对象的匮乏之间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范畴。利益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利益中介。其特性是主体性、客观性、社会性、动态性、层次性,利益具有推动功能、集聚功能和尺度功能,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本章还简要回顾了中国传统之利益观、西方近现代利益观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并进行横向比较。 第三章阐述利益矛盾及其分类。考察和分析利益矛盾的内涵、成因、性质,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中最稳定、最主要的起基本作用的一种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的成因主要有: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差别是利益差别的客观基础,社会分工是利益差别存在的根本原因,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三大社会差别是产生利益差别的直接原因,利益分配也是造成利益差别的重要原因。利益矛盾的性质主要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利益矛盾。 本章着重研究利益矛盾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生产力则是利益实现的手段和途径;生产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归根到底也是通过利益实现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总结了利益矛盾的运行规律。利益矛盾主要有外部的利益矛盾和内部的利益矛盾,外部的利益矛盾是指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内部的利益矛盾分为两种,一是以利益为“主体”的矛盾,主要有三种:①按利益的主体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矛盾;②按主体利益的实现远近程度分,分为跟前与长远利益矛盾;③按主体活动的范围分为局部和全局利益。二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个体、群体和社会整体利益构成利益主体的纵向矛盾关系。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社会整体之间也存在着横向的利益矛盾。 第四章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矛盾,此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和谐社会构建中利益矛盾的长期性与必然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矛盾的最根本的物质根源。第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转型期是利益矛盾程度加深,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第三,主体先天素质的自然差别与后天能力的大小也是利益矛盾产生必然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二部分分析利益矛盾存在的主要表现,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之间、国内之间的利益矛盾,其中重点分析了国内之间的利益矛盾,如贫富利益矛盾、劳资利益矛盾、干群利益矛盾、文化利益矛盾等,并提出我国当前利益矛盾的三个特点是利益矛盾数量陡增、利益矛盾程度加剧、利益矛盾关系复杂。 第五章阐述协调解决我国利益矛盾的重大意义。①协调处理好利益矛盾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②协调处理好利益矛盾将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③协调处理好利益矛盾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基础。 这一章提出了协调解决我国和谐社会利益矛盾的原则和基本思路,协调解决的原则主要有,第一,效率与公平结合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为我们当前如何处理好效率公平的关系提供了较好的指导原则。第二,动态平衡原则。就是注意在利益关系各方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倾斜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允许的临界点,避免不正当利益竞争,同时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保持活力。第三,公正与相称原则。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建立的利益协调制度一方面应能使所有的参与者普遍受益;另一方面也应使人们的所得与应得,所付与应付尽可能相称,而不是任其扩大差距。第四,共同富裕原则。这应当使所有的人受益,把差距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第五,统筹兼顾原则。按照党的十七在报告指出的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具体对策与思路主要有:发展生产力是协调解决利益矛盾的根本前提,多种运行手段应同时并举。第一,经济手段,正确发挥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遏制、缓释、协调利益矛盾。第二,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协调主要是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协调。第三,法律手段,(1)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2)法律协调还须加强全民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守法意识。第三,道德手段,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软规范”,可以对利益主体进行内在的润泽,使法律、法规、政策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自愿的诉求。第四,文化手段,这主要通过教育层面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实施。 此外,还要通过一定的运行机制加以协调,主要有(1)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调整好人们的失衡心态。(2)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多元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3)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应充分发挥利益的激励作用。做到激励的及时适度。其次,完善利益约束机制。利益约束不仅要靠利益制度安排,通过奖惩制度规范引导利益主体追求合理利益,防范抑制利益主体去追求不正当的利益。(4)利益补偿与保障机制。政府需要运用公共权力捍卫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帮助解决就业,建立以最低工资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广建廉租房,调高土地征用补偿金制度,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为内容的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等。(5)利益防范与预警机制。这能从社会发展现状走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失调、失序、失范、失误等问题及早发出警报。显示社会领域即将可能发生无序现象的临界状态,以期引起政治决策者、社会管理者和大众以关注及时分析原因,落实有效对策。(6)利益调节和分配机制等。社会利益格局的相对均衡应在市场、国家、社会三种调节力量交互作用中实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