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6h】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符号说明

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临床典型病例

4讨论

全文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寰枢椎不稳和脱位的诊治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寰枢椎不稳和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易导致上颈髓受压,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稳定寰枢椎[1]。19lO年,Mixter和Osgood[2]用丝线成功地固定了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固定的先河。此后,不少作者对寰枢椎固定及融合术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总的说来,寰枢椎的固定及融合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可分为后路和前路。两者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后入路显露容易,便于安置内固定,是目前临床上选择最多的入路方式。然而,对临床上“鹅颈”畸形p]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是非常困难的,由王超[4]于1999年首先报道的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很适用于该类病人的治疗。但该术式无法暴露寰枢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螺钉的走行方向,术前必须对螺钉的走行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但是怎样进行定位目前国内只有陈坚报道过[5],但缺乏系统的实验研究;国外未见相关报道。对此,我们在寰枢椎标本上进行了解剖学测量,从而准确的测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的进钉角度。 目的:通过对新鲜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测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外偏角、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为临床上行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提供实验依据;并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病例行此术式治疗,以证实该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方法:选择21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男女不限,解剖出寰枢椎,完整保留二者间的韧带、血管和神经,肉眼观察寰枢椎发育正常,外观完整无缺损破坏及畸形,寰枢椎无明显不稳和脱位。对寰枢椎标本进行测量,由测量所得数据计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将21例寰枢椎标本摄X线正、侧位CR片,在CR片上测量出此术式中螺钉走行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将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量得的数据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并规定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标本上模拟此术式,术后摄X线正、侧位CR片;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5例病例行此术式治疗,术后摄X线正、侧位CR片及CT片。 结果: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外偏角为¨.2。士1.6。,最大外偏角为28.8~+2.3。,最大后倾角为29.3。士2.9。,左、右两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得的数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标本上所有螺钉都位于理想位置;用此术式治疗的5例病例均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所有螺钉都位于理想位置。 结论:只要正确掌握螺钉的进钉方向,则采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是安全可行的。该术式只能使寰椎在复位的位置获得暂时的稳定,需一期或二期加行后路寰枢植骨融合以达到永久的牢固固定。

著录项

  • 作者

    杨友刚;

  •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
  • 学科 外科学(骨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权正学;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687.43;
  •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关节脱位; 寰枢植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