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Ubiquitin的表达及其法医学意义
【6h】

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Ubiquitin的表达及其法医学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符号说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

文献综述一 泛素系统及法医学应用

文献综述二 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在器官与组织损伤中的反应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泛素(Ubiquitin)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分子量最小的一员,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其分布非常丰富,从生殖细胞到各种体细胞都广泛存在。它由7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8.5KD,其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在应激因素作用下,细胞内形成各种异常蛋白质,对细胞造成严重损伤,此时,Ubiquitin将会与之共价结合,再通过蛋白酶体将其降解,以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这种蛋白质与Ubiquitin结合的现象称为蛋白质泛素化,细胞内蛋白质泛素化参与了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刺激、损伤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Ubiquitin可被诱导产生,它与阿茨海默氏病、肿瘤等多种疾病或损伤有密切关系。目前,Ubiquitin在法医学领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显得比较匮乏,尤其是对Ubiquitin与皮肤损伤以及由此产生的损伤时间推断问题的研究更是几乎一片空白。本实验建立大鼠皮肤切创模型,对ubiquitin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和表达规律进行研究,探讨其在皮肤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解决损伤时间推断这一法医学难题提供新的方向和实验室依据。 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根据造创后处死时间不同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伤后m、3h、6h、12h、ld、3d、6d、10d、14d组,另设一组为正常对照组,即未造创组。在预定时间分别处死大鼠,取创口边缘处皮肤全层组织(对照组取与实验组相同部位之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和Ubiquitin免疫组化SP法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光镜观察、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以了解Ubiquitin在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和表达规律。 结果:1、创口愈合过程肉眼观察:伤后1d内,创口处痂皮形成;伤后3d内,创缘皮肤红肿消退;伤后6d内,痂皮剥脱,肉芽组织形成;伤后10~14d,创口完全愈合。2、HE染色观察:伤后1d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单核一巨噬细胞浸润为主;伤后3~6d,肉芽组织逐渐形成并大量增生;伤后lO~14d,肉芽组织逐渐成熟,炎性细胞消失,创口修复。正常对照组无上述改变。3、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伤后1d内,Ubiquitin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大量浸润的炎性细胞中染色呈阳性,伤后12h以前以中性粒细胞阳性染色为主,伤后12h以后以单核一巨噬细胞阳性染色为主;伤后3~6d,Ubiquitin在逐渐形成并大量增生的肉芽组织中呈阳性染色;伤后10~14d,Ubiquitin在逐渐成熟的肉芽组织中仍有阳性染色,后期以胶原纤维染色为主,但染色范围和强度明显减弱。正常对照组在表皮层、毛囊和皮脂腺等有弱阳性染色,但强度较实验组弱且无上述实验组的染色改变。4、图像分析结果:IOD值在伤后1h到伤后6d逐渐上升,伤后6d达到高峰,伤后10~14d,IOD值逐渐下降。5、统计学处理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表明,伤后6d组与其余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14d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 结论:1、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Ubiquitin表达量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呈现出表达升高期.表达高峰期.表达下降期这一有序性变化曲线,其中创伤后3~6d是其表达的高峰期,伤后第6d是其表达的顶峰。2、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Ubiquitin表达阳性的细胞或组织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呈现出早期以中性粒细胞表达为主,高峰期以单核.巨噬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表达为主,后期以成熟肉芽组织成分及胶原纤维表达为主的动态变化趋势。3、Ubiquitin在皮肤损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可以为解决损伤时间推断难题提供新的方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但在法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空间,而且具有重要的法医学价值和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