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单玻色子交换模型对强子分子的研究
【6h】

单玻色子交换模型对强子分子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年来,实验上发现了大量的重味强子态,其中很多不能用传统的夸克模型来解释。关于它们的结构和性质,目前仍在争论之中。针对这些实验发现,基于不同的模型,人们做了很多理论上的探索。目前低能强子物理研究中比较常用的理论工具有QCD求和规则,手征微扰理论以及势模型中的手征夸克模型和单玻色子交换模型。本文利用夸克层次上的单玻色子交换模型,对接近S波D_1(?)和D~*_0(?)阈值的新强子态X(4260)和X~±(4250)进行了研究。本文中,我们考虑了S-D波混合及延迟效应以及来自δ函数项的贡献,通过精确求解耦合道薛定谔方程分析了D_1(?)D~*_0(?)(I~G(J~(PC))=0~-(1~(--))及(I~G(J~(PC))系统的质量、方均根半径以及各道所占的百分比。与来自σ,ω及ρ介子交换的对角相互作用相比,来自π和η介子交换的非对角相互作用对于形成量子数为(I~G(J~(PC))的强子分子态起到主要作用。我们的结论是X(4260)很可能是量子数为(I~G(J~(PC))由D_1(?)和D~*_0(?)混合的强子分子态,而X~±(4250)作为量子数为1~-(1~(--))的D_1(?)D~*_0(?)强子分子态的解释不被认可。类似的,我们讨论了X(4260)和X~±(4250)的底夸克的类似物X_(bb)和X~±_(bb,它们很可能是0~-(1~(--))B_1(?)B~*_0(?)分子态和B_1(?)B~*_0(?)分子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