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催乳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学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6h】

催乳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学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催乳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病灶的局部免疫状态;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全身和局部的催乳素水平;探讨催乳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调节作用。 方法:1.流式细胞术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病灶局部淋巴细胞的数量和表型选取因卵巢异位囊肿行剖腹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患者共25例,对照组选同期25例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妇女,增殖期12例,分泌期13例。刮取手术切除的EM患者异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和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的在位内膜组织,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中淋巴细胞数量、表型的变化情况。 2.免疫组化法检测EM患者异位病灶局部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选取的病例同上共16例,刮取内膜组织,加入到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乙醇逐级脱水,常规石蜡包埋,留做病理组织学进行内膜组织的形态学鉴定,免疫组化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人淋巴细胞NK细胞(CD56)和T细胞(CD4、CD8)的表达情况。 3.采用时间分辨的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EM患者全身外周血和局部异位病灶的催乳素水平收集16例EM患者的外周血、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组织,同时取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妇女的外周血和在位内膜组织。抗凝外周血2ml,离心取上清,内膜组织采用组织匀浆法充分研磨成匀浆后,离心取上清液,于-80℃保存留作检测。采用PRL检测试剂盒和时间分辨的荧光免疫分析仪(TRFIA)检测分析。 4.采用RT-PCR方法检测EM患者异位病灶的催乳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收集16例EM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组织,同时取16例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妇女的在位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称取组织100mg,提取RNA,按AMV反转录试剂盒操作进行逆转录反应,获得CDNA,以β-actin、PRLR为引物进行PCR反应。 5.重组人催乳素对E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调节作用无菌收集16例EM患者的抗凝外周血5ml,无菌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24孔板培养,每孔5×105个细胞。设不同浓度重组人催乳素(rhPRL)刺激组(6.25ng/ml、12.5ng/ml、25ng/ml、100ng/ml、200ng/ml)和空白对照组(0ng/m1),共培养72小时后收集上清培养液。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情况。同时运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hPRL对EM患者PBMC增殖作用的调节。 结果:1.EM患者异位内膜中T细胞的含量及表型增殖期异位内膜中CD3+CD4+和CD3+CD8+的T细胞升高,CD4/CD8比值增加,CD56+CD3+的NKT细胞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期异位内膜中CD3+CD8+的T细胞升高(P<0.05),CD3+CD4+的T细胞、CD4/CD8比值、CD3+CD56+的NKT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 2.EM患者异位内膜中NK细胞的含量及表型增殖期异位内膜中CD56+CD3-的NK细胞增高,CD56+CD16+的NK细胞升高,CD56+CD16-的NK细胞减少(P<0.05),NK细胞表面表达抑制性受体(NKG2A)和表达激活性受体(NKG2D)无显著变化(P>0.05)。分泌期异位内膜中CD56+CD3-的NK细胞减少,CD56+CD16-的NK细胞减少,表达NKG2D减少(P<0.05),表达NKG2A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3.免疫组化法检测EM患者异位内膜中T细胞及NK细胞的表达运用SP法检测三组内膜中淋巴细胞的表达,阳性标本镜下见间质细胞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腺上皮未见着色,分泌期异位内膜CD56+NK细胞和CD4+T细胞的含量较对照组在位内膜减少。 4.EM患者异位内膜中PRL的表达TRFIA法检测EM患者外周血和异位内膜中PRL水平结果显示:EM患者外周血PRL水平增高(P<0.05),异位内膜组织检测出PRL,水平略低于在位内膜组织。RT-PCR方法检测EM患者异位内膜中PRLRmRNA结果显示:EM异位内膜中表达PRLR,表达阳性率略低于在位内膜。 5.不同浓度rhPRL对EM患者PBMC的调节作用rhPRL对EM患者PBMC的增殖调节作用显示:低浓度(12.5ng/ml)增殖活性增高明显,随着浓度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rhPRL调节Th1类/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低浓度(12.5ng/ml)上调Th1类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高浓度(200ng/ml)表现为下调作用,rhPRL对Th2类细胞因子(IL-4)的作用不明显。 结论:EM患者异位病灶局部免疫状态发生改变;EM患者全身和局部的催乳素水平呈现高水平;rhPRL对EM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