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数据应用分区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和负载均衡
【6h】

基于数据应用分区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和负载均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目录,表目录

第1章绪论

1.1集群技术

1.1.1集群的分类

1.1.2集群的优点

1.2软件架构

1.2.1软件架构定义

1.2.2软件架构特性

1.2.3对称式和非对称式软件架构

1.3设计模式

1.3.1设计模式概述

1.3.2设计模式的组成

1.3.3基于数据应用分区中的设计模式

1.4负载均衡

1.4.1负载均衡概述

1.4.2负载均衡分类

1.4.3负载均衡算法

1.4.4基于数据应用分区中的负载均衡

1.5本章小结

第2章基于数据应用分区的软件架构

2.1基于数据应用分区的软件架构

2.1.1基于数据应用分区架构定义

2.1.2案例解释

2.2基于数据应用分区的目标和优势

2.3利用WPF实现分区软件架构

2.3.1什么是WPF

2.3.2 WPF中分区的定义

2.3.3 WPF的优势

2.3.4利用WPF进行应用分区

第3章基于数据应用分区中的设计模式

3.1 Broadcast VS Dispatch

3.1.1数据分区软件架构中的Broadcast模式

3.1.2数据分区软件架构中的Dispatch模式

3.1.3 Broadcast和Dispatch模式的效率比较

3.2 Task Queue VS XA Transaction

3.2.1 Queue of Queue设计模式

3.2.2 XA事务设计模式

第4章基于数据应用分区下的负载均衡

4.1负载均衡介绍

4.2数据应用分区下负载均衡的度量标准

4.2.1什么是负载指标

4.2.2数据分区应用负载指标

4.3数据应用分区下的负载均衡算法

4.3.1负载均衡算法简介

4.3.2数据应用分区负载均衡算法

4.4数据应用分区下的负载均衡结果

4.4.1负载均衡测试结果

4.5据应用分区下的负载均衡参数讨论

4.5.1参数DAmax的讨论

4.5.2参数SRT的讨论

第5章案例分析

5.1案例分析

5.2第二代股票交易系统

5.2.1第二代股票交易系统介绍

5.2.2第二代股票交易系统架构

5.3全球证券撮合系统

5.3.1全球证券撮合系统介绍

5.3.2全球证券撮合遗留系统架构VS目标系统架构

5.3.3全球证券撮合遗留系统性能VS目标系统性能

5.3.4全球证券撮合目标系统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5.4股票执行管理系统

5.4.1股票执行管理系统介绍

5.4.2股票执行管理系统架构

5.4.3股票执行管理系统性能

5.4.4股票执行管理系统的可扩展性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企业级应用系统需求不断提升,大吞吐量,高性能,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已经成为判定一个企业信息系统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同时,随着人们对计算能力和响应时间的依赖,企业级应用已经从单服务器架构逐步走向集群分布式环境。然而传统的分布式软件架构,对称式非对称式软件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系统需求,他们臃肿,复杂,使用困难,由于自身设计缺陷,内部计算资源竞争严重加重了性能损耗,不具备高可用性和良好可扩展性。 为此,在仔细研究对称和非对称式架构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数据应用分区的软件架构。它将对称架构和非对称架构结合起来,按照数据内容属性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达到减少公共计算资源争夺的目的。通过对数据分区软件架构的实践,我们成功的总结了此架构下有效的设计模式,对典型问题域给予的解答和思考,这些设计模式包括消息广播与分发模式,线程管理模式,全局事务使用模式等等。同时,根据负载均衡理论,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传输第七层即应用层的负载指标和负载均衡算法—DA 值负载均衡算法,成功解决了数据分区架构下负载均衡的问题。本文主要贡献和章节内容介绍如下: 1.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集群,设计模式,软件架构,负载均衡等相关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2.第二章,在分析传统对称和非对称软件架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应用分区的分布式软件架构,介绍了其定义,目标,优势和实现。 3.第三章,根据实践经验,总结比较了Broadcast,Dispatch,Queue of Queue,XATransaction等数据分区软件架构中的消息转发和线程管理设计模式。这些设计模式可以有效的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软件开发生产效率和质量。 4.第四章,研究了数据应用分区的负载均衡,提出了适用其环境的负载指数和负载均衡算法。通过仿真模拟计算,分析了主要参数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5.第五章。通过三个案例分析,将基于数据应用分区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和负载均衡成功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验证了数据分区架构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6.第六章,结论。最后部分还包括引用,研究生期间的成果和致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