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构建研究
【6h】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构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概念的界说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重点及难点

六、理论与实践创新

第一章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主体性理论的历史考察

(二)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

(三)党员主体地位的主要特征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思想

(一)民主建党的价值向度

(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三)政党结构中党员角色的平等模式

(四)组织框架下发挥角色作用的独特思路

(五)发挥制度功能的基本理念

三、 世界主要政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借鉴

(一)世界主要政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基础

(二)世界主要政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实践探索

(三)各国主要政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经验借鉴

四、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实现“执政合法性”的必然途径.

(二)防止“寡头政治铁律”的必然选择

(三)发挥“政党执政功能”的必然方式

(四)适应“善治”理论的必然趋势

第二章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实践基础

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历史轨迹描述与分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实践与思考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发展与挫折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恢复与发展

(四)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推进与突破

(五)十六大以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实践意义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

(三)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理性思考

(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路径

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存在的实践问题

(一)理论研究滞后

(二)主体意识不强

(三)动力机制缺失

(四)制度供给不足

四、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民主条件:“存量”与“增量”

(一)民主条件的学理分析

(二)民主条件的“存量”与“增量”

(三)“增量”民主条件对党员主体地位的促进

(四)“增量”视域下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总体特征

第三章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人、社会人与政治人:意识激活机制的构建

(一)党员主体意识的基本内涵

(二)主体意识是党员成为主体的前提

(三)构建意识激活机制引导党员政治参与

二、社会化、世俗化与实践化:素质提升机制的构建

(一)党员素质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二)素质因素是党员成为主体的基点

(三)构建素质提升机制促使党员成为政治人

三、多元化、多向度与多渠道:党员知情机制的构建

(一)民主制度有效运行需要信息公开

(二)知情是党员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

(三)构建知情机制确保党内信息对称

四、主体决定而非精英选择:民主授权机制的构建

(一)民主选举是党员授权的基本途径

(二)民主选举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逻辑起点

(三)构建授权机制理顺党内权力运行关系

五、智慧聚集与协商共识:民主决策机制的构建

(一)民主决策是政党获得政治合法性的有效途径

(二)决策权是党员成为主体的根本权利

(三)构建决策机制聚集全体党员智慧

六、权利轴心与权力制约:民主监督机制的构建

(一)公共权力运行必须受到监督

(二)监督权是党员成为主体的重要权利

(三)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构建监督机制

七、社会需求与人文回应: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构建

(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涵义和本质

(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是党员成为主体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员政治归属感

第四章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评价体系

一、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主要标准

(一)统一党员主体地位的理想与现实

(二)拓展党员主体地位的深度与广度

(三)兼顾党员主体地位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四)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

(五)统一党员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

二、党员成为主体的主要标准

(一)主体意识和主体素质的同步提高

(二)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高度统一

(三)政治参与和制度构建的平衡协调

(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发展

(五)个体作用和组织功能的双重发挥

三、机制构建评价体系的确立及运行

(一)机制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二)机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主体及其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承担及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清单

展开▼

摘要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但他们并没有使用这一概念。“党员主体地位”课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广大党员是政党政治体系中的角色主体,在政党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实践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功能。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需求性、能力性、自由性、能动性和实践性。要使党员在党内真正居于主体地位,必须构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框架,把党员这一政治角色放在执政党政治体系的视域下来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为什么要构建机制、构建什么样的机制和怎样构建这样的机制、怎样评价这样的机制的思维逻辑,分四章构建了全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为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问题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本文首先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出发,以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界定了党员主体地位的概念内涵和主要特征。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理论的梳理,总结出民主建党的价值向度、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政党结构中党员角色的平等模式、组织框架下发挥角色作用的独特思路、发挥制度功能的基本理念等这些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为了扩大视野,总结规律,本章还放眼世界,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政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内在规律,总结了其有益经验,这对于我们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最后,我们得出结论:任何政党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才能增强“执政合法性”,才能防止“寡头政治”,才能发挥“政党功能”,才能创新“善治”理论。这是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所有这些构成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实践基础。本章从四个层面作了详细论述:一是通过考察我们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政党发展就会遭遇挫折;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政党就会蓬勃发展。二是把视线聚焦现实,分析构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意义。这是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跳出“历史周期率”并最终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是理性分析当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存在的理论研究滞后、主体意识不强、动力机制缺失和制度供给不足等现实问题,旨在说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所要克服的障碍因素。四是客观论述当代社会给我们党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所提供的有利民主条件,包括主体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政治条件、法治条件和国际条件等,这些条件体现了“存量”与“增量”的统一。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实践基础。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主要内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只有一个个单项制度,还不能完成这项系统工程。必须把这些单项制度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链条,即运行机制,这些制度功能才能实现,制度权威才能增强。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视域分析,我们要构建七种机制:一是构建意识激活机制,主要是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构建发挥作用平台、重塑政治文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几个方面培育党员主体意识。二是构建素质提升机制,主要是从连续和强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健全党员“吐故纳新”管理制度、在学习和实践互动中全面提高党员素质。三是构建知情机制,主要是从党员知情的规律、内容、形式、保护救济等方面确保党员有效行使权利。四是构建民主授权机制,主要是从完善候选人提名、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扩大差额选举、引入竞争选举、改变候选人介绍方法、完善选举法规等方面确保党员政治参与。五是构建民主决策机制,主要是从借鉴协商民主理论、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健全党员利益表达制度、发挥党代表和领导干部在民主决策中的主体作用等方面来畅通党员利益表达渠道。六是构建民主监督机制,主要从创新党代会常任制、改革纪检监督制度、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建立党员权利保护和救济制度等方面确保党内权力有效运行。七是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主要是从增强领导干部主体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创新党内民主制度等方面激发党员主体活力。这七种机制构建了一个从意识到素质、从选举到监督、从激励到关怀、从党员到制度的完整体系。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评价体系问题。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得如何,政治效能怎样,是否达到政治预期,都要建立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这需要两方面的评价:一是从是否统一了党员主体地位的理想与现实,是否拓展了党员主体地位的广度与深度,是否兼顾了党员主体地位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否实现了党员主体地位的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是否统一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等五个[中文摘要]方面来评价党员主体地位机制构建的成效;二是从主体意识和主体素质是否同步提高,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是否高度统一,政治参与和制度构建是否平衡协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否互动发展,个体作用和组织功能是否双重发挥等五个方面来评价党员是否成为了主体。最后,我们强调:真正对构建的机制进行评价,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和正确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公正、客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