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坐标原点——论1894-1949年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6h】

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坐标原点——论1894-1949年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上篇: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概论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含义

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理解

三、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途径

四、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两个前提条件和其他条件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两个前提条件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其他条件

五、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与汉语现代化转型的关系

(一)汉语的现代化转型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与汉语现代化转型的互动

六、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含义和标志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含义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发生的标志

七、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坐标原点的确定

(一)研究现状

(二)确定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坐标原点应遵循的标准和原则

八、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各个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一)晚明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准备期

(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坐标原点

(三)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质变期

下篇:1894-1919年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一、诗歌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一)黄遵宪

(二)诗界革命

二、散文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一)文界革命

(二)新文体

三、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一)戏曲改良运动

(二)话剧的诞生

四、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一)小说界革命和新小说

(二)新小说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

五、文学批评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一)梁启超——文学创新的呐喊者和实践者

(二)王国维——“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篇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现代化不等于文学现代化,文学现代化不等于中国文学现代化,本文层层深入阐释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含义,分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涵,建立了科学判断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发生的原则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1894-1919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坐标原点,并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绩重点论述了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单概括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强调科学确定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坐标原点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概论。这部分首先厘清了关于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含义、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理解、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途径、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两个前提条件和其他条件以及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与汉语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含义,确立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依据,确立了科学确定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坐标原点的标准和原则,并最终确定1894-1919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坐标原点。在此之前的晚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这一时期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准备期;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质变期。第三部分:1894-1919年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发生。这部分重点从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四种文学体裁和文学批评五个方面的实绩论述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发生。第四部分:结语。简单概括1894-191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