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红蛋白表达的研究
【6h】

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红蛋白表达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脑红蛋自基因mRNA表达的RT-PCR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红蛋白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及附图

脑红蛋白与脑缺血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围产期窒息或各种其它原因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 damage,HIBD)是新生儿死亡或远期运动、智力障碍的常见原因,临床上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迄今为止对新生动物HIBD的实验性治疗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断剂、自由基清除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等,但是结果并不十分理想。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是类似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携氧球蛋白,可特异性的为脑组织提供氧源,从而为研究HIBD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思路,并已在国际范围内掀起重新认识和研究脑缺氧的热潮。神经系统易受低氧的影响,减少氧的供应会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缺氧条件下脑红蛋白的转录水平增高,可以增加神经细胞的存活,可能参与了脑对缺氧的保护性反应。 亚低温是指采用人工诱导方法将体温下降2-6℃,以达到治疗目的。1987年Busto首次提出了亚低温(32-33℃)脑保护的概念,随后的研究发现亚低温无论对全脑缺血还是局部脑缺血均有明显保护作用,亚低温的作用是多途径多靶点非特异性的,优于其它任何药物性治疗,而且具有简便、快捷、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新生儿HIBD临床治疗最具有潜力的措施之一。但是亚低温减轻脑水肿、抑制炎症反应、稳定血脑屏障等脑保护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观察亚低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减轻脑缺氧缺血损伤的可能机制。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随机将出生7天的Wistar大鼠120只分为3组:假手术组20只,常温脑缺氧缺血组50只,亚低温脑缺氧缺血组50只。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再根据动物模型建立后1min、5min、15min、30min、60min5个时间点随机分为5个不同时间组(1min组、5min组、15min组、30min组及60min组),每个时间组10只大鼠。常温组直肠温度控制在36-37℃,亚低温组直肠温度控制在32-33℃。所有大鼠均断头取脑,通过RT-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脑红蛋白的表达。 结果:亚低温组大鼠在1、5、15、30分钟时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相对表达水平(A:1.10±0.05、0.96±0.06、0.79±0.06、0.67±0.08)均高于常温组(A:0.98±0.07、0.81±0.11、0.53±0.08、0.36±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分钟时脑红蛋白mRNA迅速下降(A:0.52±0.08),相对表达水平与常温组比较(A:0.51±0.06)无显著差异。免疫组化显示亚低温组在5、15、30分钟脑红蛋白的积分光密度值IOD:(23.26±2.83、32.06±2.58、19.39±3.16)×105均较常温组明显增高IOD:(19.16_+2.16,25.15±4.05,13.78±2.40)×105,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低温时脑红蛋白的表达增加可能是亚低温脑保护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