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嬗变——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的当代转型
【6h】

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嬗变——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的当代转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现代性概念群辨析

(一)现代性的规范意义

(二)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三)中国文论的现代性问题

二、社会理性与审美感性的纠缠

(一)主流意识形态裹挟下的新形式探索

1 、意识流等艺术形式工具化

2 、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理论的争论

3 、以自我表现为核心的新诗学原则

4 、对形式自主和自我表现的批判

(二)启蒙现代性对现代主义审美表现的规约

1 、现代化对现代主义审美表现之吁求

2 、现代化带来现代派文学观念的驳议

三、 现代主义在传统审美心理中的化合与突破

(一)审美价值的认同:艺术创新与传统的整合

(二)审美反思:对传统审美心理的反叛

四、审美现代性对道德实践理性的放逐:文本价值的现代主义阐释

(一)“语言--信息”层

(二)“结构--思想”层

(三)“层次--容量”层

五、80年代现代主义文论的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现代主义文论就已略具雏形,拉开了引进、研究西方现代性文学理论及美学思想的序幕。通过研究西方现代性理论在我国的接受及发展可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的现代性问题。从现代性的两个维度: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入手,能够更为深刻而独到地阐释中国现代主义文论。中国现代主义文论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在关联中又有其具体的情境和经验。中国的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实存状态与其逻辑规范意义各有不同,二者之间不像西方那样是一种激烈对抗关系,而形成了同谋共构的局面。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文论表现出色彩浓厚的启蒙现代性,其译介中具有一定的审美现代性特点。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论发生了转型,经历了由启蒙现代性压倒审美现代性到二者协同发展再到审美现代性占据上风的复杂嬗变。
   文章将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分析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结合起来,通过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论价值取向的当代转型,来看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嬗变;又以现代性的嬗变,研究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论,双向互动。为建立一个广泛的参照系统,文章第一板块首先对现代性的概念群进行辨析,阐释了规范意义上的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又宏观把握中国文论的现代性接受,总述中国现代主义文论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特性及其发展历程:第二板块以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论为例,分三个层次展开具体论证:前期(1979-1984),启蒙现代性表现出对刚刚崭露头角的审美现代性的一种盛气凌人的压制、纠缠;中期(1985-1987),审美现代性在与传统的妥协、化合中发展;后期(1988-1989),审美现代性独领风骚,表现出放逐启蒙道德实践理性的姿态。至此,文学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实现。但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终究不能定格于纯文本分析,新格局的形成还需对80年代现代主义文论做出深刻的反思。
   第三板块对80年代现代主义文论进行了反思:一种价值评判模式的片面强调和独断发展,只能局限于文学活动的局部范围,最终导致文学价值观念的偏狭和失衡。通过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的阐释和反思,思考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处理好外来理论与本土问题,现代与传统问题;在多元文学格局中,文学理论和批评应该构建怎样的价值判断、阐释话语范式和审美品格?应该怎样对待启蒙和审美、感性和理性,使文学理论和批评在现代性中获得长足发展?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学格局,要使文学、文论不走向感性和理性的二律背反,就需要文学批评和理论建立起以审美为中介的多元、兼容并包的价值评判、阐释话语范式和评价局面,协调好感性、理性和神性三维度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