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代山水画风格演变研究
【6h】

唐代山水画风格演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扉页

摘要

一、唐代山水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定都长安与贞观之治

(二)经济繁荣与城市的发展

(三)科举制度与文化的兴起

(四)儒、释、道“三教合一”

(五)社会阶层审美意识的崛起

(六)绘画鉴赏收藏之风盛行,艺术市场活跃

二、唐代山水画风的形成与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萌芽对唐代山水画的影晌

(二)阎氏兄弟的贡献

(三)“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四)王维的水墨山水与文人画——“三变”

(五)“三变”小析

(六)理论成果的集结

1.张彦远与《历代名画记》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3.同时期其他的绘画理论作品

三、唐代山水画风成因初探

(一)地理气候与风俗习惯对山水画的影响

(二)历史传统与民族性格对山水画的影响

(三)技法的发展对山水画的影响

1.“青绿重彩”山水画技法的基本完善

2.“水墨晕章”山水画技法的产生

(四)绘画工具和材料对山水画的影响

1.纸、绢并盛的时代

2.颜料以及笔的发展

(五)绘画观念、审美趣味对山水画的影响

1.政治伦理观念的变迁

2.审美情趣的变化

(六)儒、释、道三教对山水画的影响

1.儒学的影响

2.道教的影响

3.佛教的影响

(七)山水田园诗对山水画的影响

(八)文化政策与科举制度对山水画的影响

1.开明的文化政策

2.科举制度的影响

(九)书画收藏、买卖的兴起对山水画的影响

四、唐代山水画风的历史影晌

(一)青绿山水的影响

(二)水墨山水的影响

(三)山水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萌芽。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理论著作,如第一篇中国山水画理论《山水画序》。在这篇理论著述中宗炳明确提出了“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昧象”、“万物趣融其神思”等理论,形成了山水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影响至今。在《叙画》中,王微也提出了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要使山水画与地图的功能不一样,就需突破“目有所及,固见不周”的生理局限。发展到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题材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艺术审美趣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与转变,山水画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种,技法与理论在这一时期交相辉映,互相影响。此时山水画在唐代虽然还未处于主体地位,不过晚明唐志契却认为:“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1]可以看出,此时山水画已经受相当多的重视,评价之高。
   在唐代特别是唐中期以前,政治家们励精图治,经济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社会稳定,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山水画获得长足发展。山水画作为背景在唐初多应用在亭台楼阁之上,起装饰作用,直到阎立本父子才“渐变所附”,[2]功能也开始逐渐转变为表达绘者的主观情感。唐代初期受前朝遗韵的影响,道家思想特别是隐逸风尚的盛行,对唐代山水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改变了以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许多中下层的读书人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这样一来,社会尚学之风浓厚。这一时期的唐代文化达到鼎盛,特别是诗歌、书法对绘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各阶层,宫廷画、士大夫画、民间画各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画风渐转变为以隐逸为主,各种专才全面发展,并且此时社会上鉴藏风气正盛,这一系列的影响促成了山水画在唐代的发展与变革,画风也由延续前人的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转变,用线方面也由细劲的春蚕吐司似的线条发展成气势潇洒、笔迹爽利的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另外审美趣味爱好从精工灿烂、雍容华贵至清简疏远、恬淡放逸的转变也促成了山水画风格的演变。

著录项

  • 作者

    邹沁;

  •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
  • 学科 美术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溅球;
  • 年度 201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209.242;J212.26;
  • 关键词

    唐代山水画; 风格演变; 艺术审美; 绘画体系;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