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睡眠时间拖延行为的概念探讨及机制研究
【6h】

大学生睡眠时间拖延行为的概念探讨及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2 大学生睡眠不足现状

1.1.3 睡眠不足的危害

1.1.4 睡眠不足的原因

1.1.5 睡眠的神经行为模式

1.2 拖延的基本概念

1.2.1 拖延的定义

1.2.2 拖延行为的分类

1.3 睡眠领域的拖延行为

1.4.问题提出

1.4.1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2 研究一

2.3 研究结果

2.3.1 睡眠时间拖延的表现

2.3.2 导致睡眠时间拖延的原因

2.3.3 睡眠时间拖延的分类

3 研究二

3.3.1 被试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描述统计结果

3.4.2 配对组样本t检验结果

3.4.3 相关分析结果

3.4.4 分层线性回归结果

3.6 讨论

4 研究三

4.3.1 被试

4.3.2 研究工具

4.3.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配对组样本t检验结果

4.4.2 相关分析结果

3.4.4 分层线性回归结果

4.5 讨论

5 研究四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1 研究工具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相关分析结果

5.3.2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5.3.3 多群组分析结果

5.5 讨论

6 总讨论

6.1 睡眠时间拖延的概念

6.2 睡眠时间拖延对睡眠领域的影响

6.3 睡眠时间拖延产生的原因

6.4 睡眠时间拖延的分类

6.5 局限

6.6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研究将睡眠和拖延相结合,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拖延行为——睡眠时间拖延(sleep time procrastination,即个体在没有外部因素阻碍的情况下,实际入睡的时间晚于计划入睡的时间),并旨在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1)证明睡眠时间拖延概念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即该概念比前人提出的上床时间拖延(bed time procrastination)更能够反映个体的睡眠潜伏期,与相关睡眠变量的联系也更加紧密;(2)构建一个以睡眠时间拖延为核心的结构模型,以探讨该行为产生的机制及其对身心方面的危害;(3)探讨是否存在不同类型的睡眠时间拖延行为,以及不同类型的拖延行为对睡眠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本研究以38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了一个质性研究和三个量化研究。首先,质性研究(研究一)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探究了大学生群体中睡眠时间拖延的一些特点,访谈的结果最终被编码成睡眠时间拖延的表现、原因、以及分类三个核心主题:(1)睡眠时间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大部分人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来延迟入睡时间,少部分的大学生会在延迟入睡期间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写作);(2)不合理的睡眠认知,消极的睡眠情感,低下的自我控制能力,紊乱的生物钟与大学生睡眠时间拖延行为之间存在联系;(3)大学生睡眠时间拖延行为可以根据个体是否存在按时睡觉的意愿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
  在质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量化研究(研究二与研究三)通过重复前人的研究范式并使用睡眠日志来测量相关的睡眠变量,结果发现睡眠时间拖延和上床时间拖延都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睡眠时长和日间疲劳,但是睡眠时间拖延对于变量的解释(R2)要高于上床时间拖延。这一结果证明了睡眠时间拖延概念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同时也说明了睡眠时间拖延的概念更适合用在之后的相关研究中。
  随后,研究四构建了一个以睡眠时间拖延为核心的结构模型,并根据被试在分类项目上的得分将被试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种睡眠时间拖延类型。统计分析的结果如下:(1)心理因素(睡眠认知,睡眠情绪唤醒),行为因素(自我控制中抵御诱惑的能力)和生理因素(生物钟)都能够导致睡眠时间拖延行为的产生,具体而言,心理因素能够通过生物钟间接地导致睡眠时间拖延的产生,行为因素不仅能够直接导致睡眠时间拖延的产生,同时也能通过影响生物钟导致睡眠时间拖延的产生;(2)睡眠时间拖延不仅能够直接预测个体的睡眠时长和日间疲劳,而且也能通过日间疲劳间接预测个体的主观睡眠质量;(3)根据睡眠时间拖延行为产生的性质,被试被分成主动型睡眠时间拖延和被动型睡眠时间拖延两类。其中主动型表示个体拖延入睡时间的行为是因为他们不想按时入睡,是主动自发的;被动型则表示个体虽然想要按时入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被动地延迟了自己的入睡时间;(4)对于主动型拖延者来说,心理因素(睡眠认知,睡眠情绪唤醒)、行为因素(自我控制中抵御诱惑的能力)和生理因素(生物钟)是其拖延行为的预测因素,且主动型的睡眠时间拖延行为仅能够预测个体的睡眠时长;而对于被动型拖延者来说,行为因素是其拖延行为的预测变量,被动型的睡眠时间拖延行为能够预测个体的睡眠时长、日间疲劳,且能够间接预测个体的主观睡眠质量。
  本研究第一次以质量结合的混合设计方法探讨了睡眠领域的拖延行为,首次提出了睡眠时间拖延的概念,证实了这种睡眠领域的拖延行为是一种由心理、生理及行为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并且睡眠时间拖延可以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而划分成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