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格非写作文本中的文体混融现象
【6h】

论格非写作文本中的文体混融现象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体”的内涵

一、格非写作文本中的文体混融现象梳理

(一)碎片化叙事:格非小说中的文类兼备与杂糅

(二)破碎的诗意:格非小说的“江南美学”

(三)经验与重构:格非评论文章的自我文学化

二、格非文体混融写作实践的影响因素探寻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阅读与格非的“拼贴术”

(二)“回归种子的道路”:文体混融文本中的中国传统

(三)“文本事实”与‘‘‘文外姿态”:批评环境之于文体混融

三、格非文体混融写作实践的意义与缺失

(一)小说形式的创新尝试:叙事资源激活与小说语体断裂

(二)从“新启蒙”到文化政治:主体意识增强与含混之美削弱

(三)“带着先锋走向传统”:重塑的信心与颇具争议的“回归”

结语:反思“民族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格非的写作文本呈现出多样的文体混融现象,其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中包含种类繁多的非文学文本,同时体现在小说语体的混杂和整体风格的诗化上。除此之外,这种多样性还表现在格非小说对于古典文类的择取和书写上,表现在他评论文章的自我文学化和经验化等方面。
  本文在梳理格非写作文本的文体混融现象时,不仅关注原初文类的本源形式和规范,更着重关注文类杂糅所形成的美学效果,分别以谣谶、书信、日记为例分析它们在造就格非小说美学品质中的作用。论文还对格非小说在风格层面上表现出的抒情化特色进行探究,认为不断变化的“江南美学”赋予了其作品独特的诗性光辉。文体混融的写作实践背后总是蕴藏着作家对于文学、历史、生存等命题的思考。格非小说呈现出的对于感情本体的重视和非情节化特色一方面对于打破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成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家写作文本中的文体混融现象也反映出一种后现代社会碎片化的生存境遇。当然,文体混融这一形式上的技巧也被应用在作家笔下的评论文章上。可以看到,那些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间游曳的随笔体批评文章,其灵动、感性的特色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文学批评的成规,同时也在催生读者的思辨能力。
  其次,论文着力挖掘影响格非文体混融写作实践的各项因素。可以说,作家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法的借鉴与对中国古典传统叙事资源的挖掘是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因素。如果说先锋时期的格非更多地使用意识流、拼贴、元叙事等技巧,那么当下的格非则更为主动地开始实践“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形式。另外,论文认为文学批评环境对于作家创作的导向功能也是不可被忽略的。一个复杂的文本总是有溢出范式之外的东西,因而对于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文学场域中各种力量的博弈,有赖于批评家的引导。格非之所以在当前的小说中不断加大传统文体的比重,不断强调采用方志、哀诔、骈赋等文体,这和整个文化语境的变迁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
  最后,论文旨在评价格非写作文本中的文体混融现象。作家的这一尝试的确有利于解放读者对于文学叙事的想象力,他对“中国”古典文学资源的激活也有利于增强语言背后的主体性,重塑“汉语写作”的信心。但必须指出的是,格非某些过犹不及的做法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小说语体的断裂,削弱了文学的含混之美。
  论文在承认不同文学文体具有相应的形式因素的基础上,对格非的写作文本进行整体性阅读,在研究中运用细读的方式对混融的文本进行审美分析。本文还试图重返历史现场,期冀在历史现场中找寻文体混融写作实践的源流和症结。当然,格非在不同阶段写下的作品显得参差不齐,其文体混融的写作实践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仍需要一定的辨识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