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纯噪音图的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的关系
【6h】

基于纯噪音图的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2 研究背景

2.1 面孔认知加工系统的自上而下加工

2.2 面孔识别的特异性

2.2.1 面孔识别特异性的行为表现

2.2.2 面孔识别特异性的神经机制表现

2.3 面孔识别能力和面孔整体加工

2.4 面孔识别的眼动研究

2.4.1 左侧偏好效应

2.4.2 面孔识别和面孔整体加工有关

3 研究构思

3.1 问题提出

3.1.1 问题一:面孔自上而下加工和面孔识别的关系是怎样的?

3.1.1 问题二:能否用面孔整体加工解释面孔自上而下加工和面孔识别的关系?

3.1.2 研究思路

3.2 研究框架

3.3 研究范式介绍

3.3.1 面孔探测范式

3.3.2 学习-测试范式介绍

3.3.3 面孔组合效应范式

3.4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4 实验研究

4.1 实验一:探测范式有效性检验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讨论

4.1.5 结论

4.2 实验二: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讨论

4.2.5 结论

4.3 实验三:面孔探测的眼动研究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3.4 讨论

4.3.5 结论

4.4 实验四:面孔探测和面孔整体加工的相关性研究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

4.4.4 讨论

4.4.5 结论

5 总讨论

5.1 面孔探测和面孔整体加工有关

5.2 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间相关的解释

5.3 面孔探测的左侧偏好现象

5.4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6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实验指导语

附录2 实验一面孔探测任务和汉字探测任务测试阶段的叠加图

附录3 实验三眼动数据iMap分析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面孔是一类特别的刺激,一方面绝大多数成年人拥有令人惊异的面孔识别能力,另一方面从加工方式到神经机制,而孔和其他刺激都有明显的差异。面孔特异性假设认为:存在一个特异性的面孔识别和/或神经模块,它区别于一般物体辨别,只负责面孔刺激的加工。大量基于而孔识别任务的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近年来一些研究从而孔自上而下加工角度考察了面孔认知加工系统是否具有特异性,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这两个任务背后所涉及的加工方式是否具有联系?也就是说是否存在某种核心的加工方式决定人们对面孔与其他刺激物的认知差异?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面孔加工机制的本质。本研究将从个体差异出发,探讨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面孔整体加工对这种关系进行解释。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实验一验证探测范式的有效性,实验二考察基于纯噪音的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间的关系,实验三和实验四考察基于纯噪音的面孔探测和面孔整体加工水平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对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本研究结果表明:
   (1)基于纯噪音图的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从纯噪音中探测面孔反应率越低的被试,面孔再认的绩效越高。
   (2)基于纯噪音图的面孔探测在眼动模式上存在左侧偏好现象。
   (3)从纯噪音中探测面孔能力低的被试在面孔探测中注视点更集中,能力高的被试在面孔探测中注视点更分散。
   (4)基于纯噪音的面孔探测和面孔整体加工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从纯噪音中探测面孔的能力越高的被试,面孔整体加工水平越低,能力越低的被试,面孔整体加工水平越高。
   (5)面孔整体加工水平上的个体差异是面孔探测和面孔再认能力间的负相关的原因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