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货币非中性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6h】

货币非中性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导论

1.1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1.1本文研究的目的

1.1.2本文研究的意义

1.2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2.1国内货币中性问题研究概况

1.2.2国外货币中性问题研究概况

1.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其创新之处

1.3.1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货币非中性理论与货币政策

2.1货币的特殊经济作用及其影响

2.1.1货币的特殊经济作用

2.1.2货币的性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1.3货币扩展形式的性质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2货币非中性思想及其国内外发展

2.2.1中国古代的"货币非中性思想"

2.2.2“货币非中性思想”的先驱代表及其观点

2.2.3凯恩斯及国外的“货币非中性思想”

2.3货币非中性与货币政策

2.3.1货币中性理论中的假定分析

2.3.2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3章我国货币非中性的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及模型选择

3.1.1国内外的理论研究

3.1.2模型选择

3.1.3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3.2实证检验步骤说明

3.2.1序列平稳性检验-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

3.2.2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g Test)-长期关系(Johansen)检验

3.2.3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3实证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3.3.1序列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结果分析

3.3.2协整检验-长期关系检验结果分析

3.3.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分析

3.3.4检验结果分析

第4章基于货币非中性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4.1基于货币非中性视角的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4.1.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4.1.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4.1.3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4.1.4以货币非中性为基础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4.2基于货币非中性视角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4.2.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演变

4.2.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4.2.3以货币非中性为基础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效性

4.3基于货币非中性视角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有效性分析

4.3.1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分析

4.3.2国内外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4.3.3以货币非中性为基础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第5章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5.1进一步发挥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的具体措施

5.1.1利率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理论

5.1.2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5.1.3进一步发挥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的具体措施

5.2提高汇率制度在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作用的具体措施

5.2.1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依据

5.2.2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

5.2.3提高汇率制度在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作用的具体措施

5.3提高货币供给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作用的具体措施

5.3.1货币供给的可控性分析

5.3.2货币数量论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5.3.3提高货币供给在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作用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其中货币政策由于其灵活性越来越受到政府宏观调控的青睐。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国外学术界对货币供给量与物价、产出关系的研究从未终止,近年来我国对此问题的理论分析逐渐深入,并越来越多地通过实证分析来推动研究的发展。但由于在计量方法、样本区间、指标选取、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近十几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物价、产出的关系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 论文首先对货币中性和非中性等理论进行了综述,接着建立货币-产出的双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2000年至2008年期间的季度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货币供给量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货币供给量和实际产出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说明在我国货币呈现出非中性的特征,表明货币供给量是我国人民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并且认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应坚持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重点监控广义货币M2。 论文最后回顾了国内外货币政策的演变,阐述了货币供给与利率等工具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缺点之后,指出了货币供给量是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并给出了在现阶段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