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能力演化机制研究
【6h】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能力演化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1.3.4 技术路线

2 理论综述

2.1 资源基础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概述

2.1.2 资源基础理论内容

2.1.3 资源基础理论缺陷

2.2 动态能力理论

2.2.1 动态能力的概念

2.2.2 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与测量

2.2.3 资源基础观比对动态能力观

2.3 生命周期理论

2.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3 能力生命周期理论

2.3.4 三种理论比较分析

3 研究设计

3.1 企业能力概述

3.1.1 信息技术能力

3.1.2 资本运作能力

3.1.3 管理决策能力

3.2 企业能力的演化分析

3.2.1 企业演化的单位——惯例

3.2.2 资源、能力和惯例的关系

3.2.3 企业能力的积累与衰退

3.3 信息技术能力概述

3.3.1 信息技术能力的维度研究

3.3.2 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机理

3.3.3 信息技术能力的层级划分

3.4 分析框架

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能力演化探索性案例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案例选择

4.1.2 企业概况

4.1.3 数据收集

4.1.4 数据分析

4.2 案例分析

4.2.1 案例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4.2.2 案例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分析

4.2.3 案例企业管理决策能力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惯例的企业能力演化机理分析

4.3.2 企业生命周期过程中能力的动态发展

4.3.3 环境变化对能力发展_的影响作用

5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动态发展模型

5.1 系统动力学方法

5.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5.1.2 系统动力学原理

5.1.3 系统动力学步骤

5.2模型设计

5.2.1 软件开发流程

5.2.2 建模思路分析

5.2.3 模型因果关系图

5.3 模型结构

5.3.1 多版本软件产品开发

5.3.2 软件质量保证

5.3.3 人力资源管理

5.4 模型结果与分析

5.4.1 进度压力与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

5.4.2 通过反馈机制维持开发系统稳态

5.4.3 及时成功避开能力陷阱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更为复杂及多变的动态环境,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稳定环境中建立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或侵蚀,企业生命周期出现缩短现象。同行业市场竞争中,各企业生产力水平和绩效表现不径相同,能力概念被广泛用于解释组织绩效的差异。而企业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生正反两个方向的变化,最终趋向两种结果即能力的衰亡与更新。因而,促进能力提升和避免能力衰退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选”而非“备选”。对于企业而言,只有找到一条能够适应于当前环境的能力演进路径,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本文首先对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以及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概念、研究内容、主要学派观点及其进行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并对能力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其次,本文对企业组织能力进行理论界定和维度分析,根据信息技术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这三个维度对案例企业能力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其中信息技术能力又包涵IT技术资源、IT人力资源、IT体系惯例这三个子维度。而资本运作能力与管理决策能力将依据按照企业生命周期所划分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剖析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的不同典型关键性事件来总结潜在性规律,从而揭示企业能力动态演化的“黑箱”。最后,本研究将在所选案例基础之上,选取其中典型的软件开发能力作为代表,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知识设计多版本产品开发仿真模型,以捕获所观察到的能力动态作用机制及其过程中的管理者行为,验证企业动态演化过程中“能力陷阱”的切实存在,从而完善对整个能力演化路径的研究。
  本文根据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信息技术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均对企业竞争优势有积极显著影响;(2)企业能力遵循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规律及“企业资源→组织惯例→能力→核心能力”的演进路径;(3)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需要选择和培育不同能力;(4)企业管理者在能力陷阱规避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最后,本文归纳总结并指出了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