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企业知识网络复杂系统的结构与演化:产业集群情境下的实证研究
【6h】

企业知识网络复杂系统的结构与演化:产业集群情境下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实践背景

二、理论背景:复杂性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基本概念界定

一、知识、网络与知识网络

二、系统、结构与演化

三、产业集群

第三节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五节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于知识层面的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三、简要述评

第二节复杂系统科学研究进展

一、复杂性科学

二、复杂性研究的三种技术途径

第三节知识网络研究综述

一、知识网络内的知识活动

二、知识网络的结构

三、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知识网络动态演化:与复杂性科学的结合

第四节理论评析

第三章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的复杂系统模型

第一节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

一、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的基本描述

二、知识网络蕴涵的系统思想

三、知识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诠释

第二节基于层面视角的知识网络系统概念模型

一、知识网络研究的三个层面划分

二、基于CAS的层面分析范式的概念模型

三、构建具有执行力的知识网络演进机制

第三节层面间的深层耦合机理及其复杂性涌现

一、企业知识网络系统是一个复杂耦合系统

二、知识网络系统的深层耦合机理

三、知识网络耦合系统的复杂性涌现

第四节研究结论

第四章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结构的测度研究

第一节 知识网络结构测量的量表开发范式

第二节 基本测度变量的确定

一、节点中心性

二、联结强度

三、关系质量

四、网络密度

第三节变量的操作化

第四节 调查与样本情况说明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二、样本情况说明

第五节实证结果

一、测项纯化及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三、实证分析结论

第五章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的演化:解释、测度与行动

第一节 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的演化条件及演化机制

一、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的演化条件:控制参数

二、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的演化机制

第二产 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演化的一般过程

二、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演化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一、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二、知识网络的演化特征:基于耗散理论的分析

第四节 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定演化结果的测度:模型与实证

一、建模原理

二、实证设计

三、模型仿真:以集成电路集群企业为样本

四、进一步讨论:以国家高新区为样本

第五节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演化的政策体系设计

一、基本政策取向

二、政策设计着力点的选择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第二节研究的学术意义

第三节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经取代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跃升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和占支配地位的竞争优势之源泉,所以,知识管理在理论界和管理实践中蓬勃地发展起来。通过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脉络的梳理和前沿动态的追踪,知识网络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知识网络的研究也从质点化、简单化日益转为整体化和复杂化。 知识网络是产业集群内在的一种优势效应,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和组织学习为知识网络存在提供了现实基础。本文所研究的知识网络区别于企业内部的员工知识网络等,是指存在于特定产业集群情境变量下的以企业、研究机构等为节点,节点问具有知识交换关系的复杂网络。从空间范围看,由于知识的可传播性,特定产业集群情境中的知识网络也是本地知识网络和全球知识网络的嵌套。以此为背景,本论文以复杂系统为理论基点,结合产业集群情境下的实证研究,对知识网络的结构与演化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产业集群中的知识网络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以CAS为理论基点,闸述了知识网络所蕴含的系统思想及层面结构,建构了知识网络的系统概念模型,提出了若干具有执行力的知识网络演进机制。研究表明,知识网络具备明确的复杂系统特征:①知识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联结的多样性。②知识网络系统内部各个知识节点之间存在正负反馈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系统实现信息、知识的流动。③各个知识节点之间的关系具备重复博弈的特征,表现出长期性。 (2)基于层面间的深层耦合机理,知识{网络具有要素、联系及演化三个层次的复杂性。指出知识网络涌现出的令人关注的复杂性似乎会挫败研究者对知识网络的建模兴趣,但同时也带米了极大的挑战。知识网络系统的结构复杂多样,具有层次性且相互嵌套,各子系统之间彼此影响,相互耦合,十分复杂,任一微小输入变量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导致网络系统突变。知识网络中的局部互动关联性,涌现为网络整体上的动态演化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义导致网络结构的不断变化与更替。 (3)知识网络结构的测量可由4个维度刻画。产业集群中的知识网络问题受到来自各领域学者的和企业实践者的关注,其中,知识网络结构的测量问题口显突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建市了理论框架,构建了结构方程,选取中国浙江省117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理论贡献在于确定的知识网络结构测量工具包括四个维度:节点中心性、联结强度、关系质量和网络密度。企业知识网络复杂系统的结构与演化:产业集群情境下的实证研究 (4)知识网络演化过程具备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及涨落等耗散系统特征。囿于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以往人们关注的多是知识网络系统中的特定子集或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某个片断。随着知识管理活动本身与外界环境中其它主体的关系日益复杂化,这种狭义理解的局限性更加显露出来,因此需要启用一种有机的方法对知识网络演化进行系统思考。本部分的创新性体现在从耗散结构的理论视角剖析知识网络演化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将注意力聚焦于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及涨落四个方面。 (5)知识网络演化的涌现行为可由神经网络动力学模型模拟。针对知识网络演化建模其本质属于系统仿真方法这一特点,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系统演化建模方法,并归纳了建模步骤。神经网络是由许多人工神经元按一定的方式联结形成的网络,可被用来作为信息处理的一个整体。精密的仿真方法是对现有研究的改进,仿真试验表明:以神经网络逼近知识网络结构开展动力学分析是恰当的。该方法具有自适应、自学习功能,实现了对知识网络演化结果的智能化测量,采用该方法获得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与已有研究相比,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构建了知识网络复杂系统诠释的新的理论视角。基于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将知识网络视为一个CAS,并以此为理论基点对知识网络的内在性质、机制、环境和协同演化等进行了诠释,形成了本研究全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业已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范武剖析知识网络系统,其技术路线是“蕴含的系统思,想-→系统层面-→概念模型→复杂性涌现”,研究表明该架构可以更好地分析与描述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这-复杂系统发生、创新、学习和适应等行为的小质。这种研究视角和得出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类似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2)基于结构和演化两个维度勾勒出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研究的一般框架。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对产业集群中的知识网络给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解释,可以对现实中广泛存在于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溢出、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等现象给出较为有力地解释,同时也拓宽了知识网络研究的思路和视角,探索性的研究发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该框架的有效性表现为企业嵌入知识网络,被视为生存于产业集群网络和环境中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对于其与大学、研发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关系的研究,审视之间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有助于认识其规律的内在性。 (3)采用严谨的量表开发与精炼技术,基于特定产业集群情境的知识网络结构的实证研究。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结构测量问题是知识网络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国内研究知识网络结构测量问题的义献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知识网络理论体系形成产生积极作用,尤其为未米的实证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个体层面、企业间层面、网络层面3个层面构建了知识网络结构的测量模型,经预测试、先导测试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该工具进行精练,并实证检验了该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将抽象的动态演化细化为具体的演化分析框架,为知识网络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具体的策略指导。知识网络研究领域,很多术语和概念尚未统一,研究基础、框架和理论模型正处在发展阶段,缺少一致性意见。本部分提出的分析框架为:“动态演化机制、过程-→动力学模型及仿真→知识网络结构优化”,这一研究框架实质上是基于两个得剑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一是知识网络系统只能在保持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开放系统中维持,是一种非均衡有序的耗散结构;二是知识网络系统演化的终极动因在于各子系统(耦合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键是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本文所构建的逻辑模型对任何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上述研究相当部分内容属于探索性研究,所得结论有助于丰富、完善知识网络理论,并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但受困于数据采集的限制,加上笔者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文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得到完善和补充。可能的研究拓展是基于知识网络结构量表验证产业集群中网络结构与知识共享、企业创新绩效等变量问的关系。同时,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完善,采用更先进有效的检验方法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结果的测度也值得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