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准个体时代的小人物与大历史——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历史影像述评
【6h】

准个体时代的小人物与大历史——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历史影像述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多元时代历史的命运

第一节、可写的历史

第二节、历史的个人化表达

第三节、走向平民史

第二章想象历史的多副面孔

第一节、被消费的历史景观

第二节、怀旧视野下的美好时光

第三节、沉思中的历史表情

第三章历史书写的多维观照

第一节、未竟的现代性

第二节、开放的民族本位立场

结语:个体走向历史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90年代以来,社会语境的变化使得对宏大历史的叙述陷入困境,时间的形而上意义遭到解构。在电影的书写中,个人化历史影像突显出来,主体性的介入使得历史显现出更多的生命性,沟通着现实和历史的意义联系。小人物如何面对大历史,大历史如何介入小人物的生命,以及如何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则是问题的焦点所在。 本文认为90年代自身并不是一个大时代,而是一个文化准备期和精神过渡期,具备了“个体文化时代”的某些属性,尚未具备“个体文化时代”的本质特征,因此称之为“准个体时代”。同时,本文以新历史主义为立足点,通过对90年代以来历史影像的描述,来考察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年代历史与当下个体处于怎样的互动关系中,这是因为新历史主义打破了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冲破了种种形而上的历史观念的迷雾,打通了历史与个体的关联,把个体叙事推到了前台本文首先在第一章中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基点,从个人化的角度进入对准个体时代历史影像的整体考察,描绘出这个时期历史影像的整体转型特征,即可写性、个人化、平民性。接着,在第二章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代人对历史的态度,以及历史对当代人的意义所在上,分别从娱乐、怀旧、沉思三个角度分析个体是如何以及应当如何面对大历史的问题,细致地梳理电影文本中对历史的书写方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态度和历史观念,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最后一章通过对个体与整体、民族化与现代性等问题作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论述,同时尽力对欧美各国尤其日韩的历史影像作一个比较研究,寻找可供借鉴的书写方式,以求为当前中国的历史影像创作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