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成瘾状态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认知心理特征研究
【6h】

不同成瘾状态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认知心理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致谢

1前言

1.1研究背景

2网络成瘾研究文献综述

2.1网络成瘾的概念及分类

2.2网络成瘾的鉴别标准

2.3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

2.4网络成瘾者的个体特质研究

2.5网络成瘾的生理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的研究

3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思

3.1网络成瘾相关研究总结

3.1.1研究内容

3.1.2研究对象

3.1.3研究方法

3.2研究构思与研究设计

3.2.1相关研究理论

3.2.2研究构思

3.3研究意义

3.3.1理论意义

3.3.2实践指导

4研究一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态及其上网行为特征

4.1研究目的

4.2研究方法

4.2.1研究问卷的编制和选用

4.2.2研究对象

4.2.3结果分析方法

4.3研究结果

4.3.1被试一般情况

4.3.2网络使用调查量表的信度和相关分析

4.3.3大学生不同网络成瘾状态的调查结果

4.4研究结论

5研究二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自发EEG及ERP特征(1)——实验一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自发EEG特征

5.1实验目的

5.2实验方法

5.2.1被试

5.2.2实验任务、装置和实验过程

5.2.3实验设计

5.2.4 EEG信号的记录和处理

5.2.5数据统计与分析

5.3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在不同活动状态下自发EEG信号中的复杂度变化

5.3.2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在不同活动状态下自发EEG信号中的MF变化

5.3.3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在不同活动状态下自发EEG信号中的MPF变化

5.4实验结论

6研究二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自发EEG及ERP特征(2)——实验二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ERP信号特征

6.1实验目的

6.2实验方法

6.2.1被试

6.2.2实验任务、材料、装置和实验过程

6.2.3实验设计

6.2.4脑电记录与预处理

6.3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行为结果

6.3.2 ERP各成分结果分析

6.4实验结论

7研究三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及自我控制能力

7.1研究目的

7.2研究方法和步骤

7.2.1研究工具

7.2.2研究对象

7.2.3结果分析方法

7.3研究结果与讨论

7.4研究结论

8研究四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相关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影响因素的认知构成模型

8.1研究目的

8.2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影响因素问卷修编

8.2.1研究方法

8.2.2结果分析方法

8.2.3研究结果和分析

8.2.4结论

8.3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影响因素的认知构成模式研究

8.3.1研究目的

8.3.2研究对象

8.3.3研究方法

8.3.4研究结果与分析

8.3.4研究结论

9总讨论

9.1关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9.2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态及其上网行为特征

9.2.1大学生不同网络成瘾状态比例及性别差异

9.2.2大学生不同网络成瘾状态用户的上网行为及相关特征

9.3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自发EEG和ERP信号特征

9.3.1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自发EEG信号特征

9.3.2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ERP信号特征

9.4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9.5网络使用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影响模式

9.6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

10总结

10.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0.2本研究的创新及理论进展

10.3本研究的局限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4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它给网络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也具有较高的网络成瘾率。因沉迷于网络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由于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现象不断发展,为了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和利用互联网络,发挥它的巨大潜力,本研究在健康行为领域中阶段认知理论和Precede-Proceed模式等的思想指导下,围绕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展开。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脑电信号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杭州四所高校的942名大学生的不同网络成瘾状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人口资料、上网行为、脑电信号、人格心理特征以及网络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构成模型。研究数据采用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卡方、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经过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1大学生网络使用者可划分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未成瘾3种状态,所占比例分别是10.0%、74.7%和15.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网络用户中,3种网络成瘾状态的比例有显著差异,其中网络成瘾组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而网络未成瘾组和网络成瘾倾向组中男生的比例低于女生。 1.2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活动以及对网络影响和网络成瘾的认识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1.3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自发EEG的C(n)、MF和MPF指标在大脑额部、央部、顶部、颞部以及枕部有显著差异。不同活动状态、不同脑区对C(n)、MF和MPF均有显著影响。 1.4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在网络无关或无“网”刺激条件下诱发的ERP各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网络有关或有“网”刺激条件下诱发的P3成分有显著差异。在顶部及枕部脑区,网络成瘾组被试的P3波幅高于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未成瘾组,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P3波幅高于网络未成瘾组。 1.5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被试的抑郁、焦虑、孤独、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测量得分均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被试的抑郁、焦虑和孤独得分均显著高于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的抑郁、焦虑和孤独得分均显著高于网络未成瘾组被试;网络成瘾组被试的自尊得分和自我控制能力均显著低于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的自尊得分和自我控制能力均显著低于网络未成瘾组被试。 1.6本研究修编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 1.7网络使用行为受倾向、促成和强化3类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认知、态度、信念等倾向因素,网络可用程度等促成因素,以及家庭、社会影响等强化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著录项

  • 作者

    张芝;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理学院;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理学院;
  • 学科 心理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王健;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认知;学生心理学;
  •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