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到日常化的反思活动
【6h】

从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到日常化的反思活动

代理获取

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审美的形而上意义

第一节 "哥白尼式革命"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二节 意志哲学与审美静观

第三节 弗雷格、罗素与维特根斯坦

第四节 图像论与审美的不可言说性

第二章 反思——从理念世界到日常生活

第一节 意志哲学及其困境

第二节 《逻辑哲学论》基本构架中的问题

第三节 作为生活和哲学基本态度的审美反思

第四节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美是德性的象征"

第三章 从形而上的假定到日常化的体验

第一节 道德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分离及判断力批判的任务

第二节 实践、语言与反思

第三节 当代哲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态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有着共同的精神气质,也存在着因时代观念不同所造成的差异,这在审美问题上有着集中的体现。首先,康德的形而上学体系通过叔本华对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产生影响。康德借助审美判断中存在的二律背反提出审美的对象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指向经验之外的理性概念。审美由此也就获得了超越经验世界的品格。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在康德哲学基础上建构的,强调经验世界中的对象都是现象,其中不存在自由意志。而意志自身却是自在之物,是自由的。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还有意志客体化的等级,也就是理念,理念由于尚未成为现象界的个体,因此对理念的静观也是超越于现象界的。审美活动就是对理念的静观。这样,叔本华和康德一样给予审美形而上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在早期哲学中表述的美学和伦理学观点几乎就是叔本华的翻版。他认为思想是世界的图像,语言与事况有着共同的逻辑结构,因而只有世界中的事况是可说的。伦理道德、审美都是神秘而不可言说的,但它们恰恰改变了世界的界限。这种观念也使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从根本上不同于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维特根斯坦与康德的审美观有着共同点:他们都将审美置于超越经验的领域而非现实世界中,只不过康德用来划界的标准是可能经验,而维特根斯坦的标准是有意义的语言。其次,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哲学都有着强烈的道德诉求,而且审美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叔本华认为只有超脱个体的立场而站在自在之物的立场上才可能实现伦理上的至善,但是他没有提供如何促成这种.立场转变的有效途径,这一点正是维特根斯坦力求突破的。另外,维特根斯坦前期的逻辑原子主义学说自身存在的困难,使他后来放弃了图像论的观点,转而主张语言的意义来自它的用法。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使得世界的统一边界不复存在,而从个体的立场转变为世界自身的立场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然而,对于没有统一边界的世界而言,从整体上把握就成为问题。在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中必须对此作出同答,而审美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维特根斯坦将审美活动中面对对象自身的反思的态度引入哲学,并将哲学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用审美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和语言。这种态度使我们意识到实践的界限,从而把握世界之整体,这是道德立场的前提。在康德那里,由于审美是反思判断才成为沟通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才具有道德价值,并且他还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美是德性的象征”的结论。可见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对反思的态度极为重视。但是,康德在利用判断力来沟通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时候,不得不借助上帝存在作为最终的依据,这一形而上学的假设不仅在逻辑上是成问题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没有效力。而维特根斯坦主张直接分析现象,面对语言事实而不作任何形而上学的假定。他将哲学作为一种活动,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当代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倾向。当代哲学否定了形而上的假设,面对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它需要寻找价值的依据,而审美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依据。康德哲学具有启蒙主义特征,而审美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他关于审美中反省思维的揭示受到当代哲学的普遍重视,这在包括维特根斯坦在内的当代哲学家的思想中均有所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