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台湾75”鲜食大豆豆荚炭疽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
【6h】

“台湾75”鲜食大豆豆荚炭疽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文献综述

1.1国内外大豆病害概况

1.2大豆炭疽病的病害症状及其病原物

1.3影响炭疽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

1.4大豆炭疽病病害的防治

1.4.1选用抗病品种

1.4.2化学防治

1.4.3生物防治

1.5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5.1萧山的蔬菜生产

1.5.2“台湾75”鲜食大豆生产概况

1.5.3“台湾75”鲜食大豆豆荚“锈斑病”的发生与为害

1.5.4“台湾75”鲜食大豆豆荚炭疽病发生特点

1.5.5现有研究基础

1.5.6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2大豆结荚期间田间气象因子与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试验场所

2.1.2试验方法

2.1.3发病情况调查

2.2结果与分析

2.3结论与讨论

3地膜覆盖与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3.1材料与方法

3.1.1试验场所

3.1.2试验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3结论与讨论

4预测模型的构建

4.1材料与方法

4.2结果与分析

4.3结论与讨论

5防控技术研究

5.1材料与方法

5.1.1试验场所

5.1.2供试杀菌剂

5.1.3试验方法

5.2结果与分析

5.2.1有效防治杀菌剂

5.2.2最佳防治时期

5.3结论与讨论

6综合治理技术示范推广

6.1主要推广工作

6.1.1研究制定和完善“台湾75”鲜食大豆豆荚炭疽病防控技术

6.1.2落实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

6.1.3抓好技术培训与宣传推广

6.2主要推广成果

6.2.1推广面积

6.2.2经济效益

6.2.3社会效益

6.2.4生态效益

7结束语

7.1取得的主要成效

7.2推广应用前景

7.3下一步工作方向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浙江省是全国鲜食大豆主要生产和冷藏基地。鲜食大豆品种“台湾75”因其品质好,产量高,于1994年从台湾引入我省栽培,是出口唯一的指定品种。从2001年夏开始,“台湾75”鲜豆荚上严重发生了类似机械损伤的不明病害,导致鲜豆荚商品性能严重受损,出口受阻,经济损失巨大。课题组已对该病害症状,病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与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和室内有效杀菌剂筛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已明确引起“台湾75”鲜食大豆豆荚发生症状酷似机械损伤的病害的病原物是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Schwein.) Andrus& W.D.Moore。因该症状与大家熟知的大豆炭疽病的症状明显不同,并且该症状主要出现在豆荚上,课题组把该症状的炭疽病称为大豆豆荚炭疽病。本论文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影响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因子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推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台湾75”鲜食大豆豆荚炭疽病发生的的严重度与结荚期间的温度、降雨量正相关,病害预测模型为Y=-177.76+14.66X1+5.046X12+0.286X3(其中Y代表病情指数,X1代表温度,X3代表降雨量),此预测模型可用于病害的预测预报。而田间湿度、地膜覆盖与否和发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不明显。 2.防治病害的有效杀菌剂以7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为首选,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百泰)和43%戊唑醇SC(好力克)、25%咪鲜胺EC(保鲜克)、10%苯醚甲环唑WG(世高)、20%丙硫多菌灵WP(好靓)等;病害防治的最佳生育期是始花期,其次是盛花期;在大豆开花结荚期雨水偏少年份,始花期防治1次即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而在大豆开花结荚期雨水偏多年份,需要在始花期、盛花期和鼓粒期连续防治3次;在雨中间歇期防治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3.通过研究制定和完善病害综合治理技术,落实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抓好技术培训与宣传推广,指导农户进行有效防治,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和2008年累计推广应用6万亩,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明显改善和提高了豆荚的商品性和正品率,累计挽回经济损失865.34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著录项

  • 作者

    王国荣;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学科 农业推广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施祖华,楼兵干;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大豆病虫害;
  • 关键词

    鲜食大豆; 豆荚炭疽病; 发病因子; 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