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透过迷雾的思索与展望——以余华为例看世纪之交中国“先锋小说”的变衍
【6h】

透过迷雾的思索与展望——以余华为例看世纪之交中国“先锋小说”的变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

绪 论

一"先锋"溯源

二"先锋"辩义

三 两个"主义"

四 研究现状及目的意义

第一章叛逆与突围--崛起的"先锋"

第一节 "先锋"勃兴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绚烂绽放的"恶之花"

第二章 出走与重构--转型的"先锋"

第一节 "先锋"转型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回归朴质的华丽转身

第三章 断裂与承续--踯躅的"先锋"

第一节 晚生代:断裂还是超越

第二节 《兄弟》,消费时代的儿子?

结语 从窄门走向宽广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有了新发展,出现了史称的“现代派”新潮流。在经过“寻根文学”、“新潮文学”之后,“先锋文学”(本文主要以“先锋小说”为例)作为中国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当代文学发展的新纪元。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勃兴,文学的发展也进入了商品化时代。”先锋小说”某些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理念、艺术形式,被诸多后生的“晚生代”文学创作及大众文学创作借用而开始失去其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文学史价值,它们所借用的存在主义等非理性资源,在大众文化的文学创作中开始出现“欲望化”和“奇异化”的现象。迫于诸多的压力,当代文学的“先锋小说”在被一段时间的“经典化”之后,似乎开始坠入了消退与转型的迷雾之中。 在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无疑是走在最前沿的一位。而其创作的几次阶段性交化,也是与当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发展脉络基本吻合的。无论是从80年代末的“井喷式”先锋创作,还是到90年代转型之作《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小说的问世,作家的先锋态度也从未减弱。而世纪初被誉为“十年磨一剑”的新长篇《兄弟》,在受到“先锋文学”创作浪潮消退,“晚生代”取代先锋派叙事,以及与大众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潮流的多面夹击中横空出世,这是否意味着余华的又一次“转型”?或者说是一次与“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学”的妥协吗?“先锋”在新世纪的文坛中仍在承续、坚守甚至超越吗? 因余华的创作过程与整个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发展脉络的基本吻合而极富典型性,本文将选取他作为“先锋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将其置于世纪之交中国“先锋小说”发展的宏观视野与境遇中,管中窥豹,以点到面,发掘其“先锋”写作的变化、意义,从中展现当代文坛对整个中国先锋文学能否再度崛起,重铸辉煌,获得长足发展的深切忧思与热烈企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