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基于理论模型和经验研究
【6h】

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基于理论模型和经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概念界定

1.3.1 农民、农户、小农户

1.3.2 农民合作社

1.3.3 生产效益

1.3.4 生产效率

1.4 技术路线、论文框架、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论文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可能的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合作社的定义

2.2 不同理论框架下的合作社

2.2.1 新古典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

2.2.2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

2.2.3 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

2.2.4 博弈论视角下的合作社

2.3 合作社发展的成因

2.3.1 农户对合作社的选择

2.3.2 合作社与IOFs的组织绩效比较

2.3.3 合作社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2.4 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2.4.1 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2.4.2 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率的国内研究

2.4.3 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率的国外研究

2.4.4 关于合作社对农户规模效率的影响

2.5 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路径和特点

2.5.1 我国合作社发展轨迹

2.5.2 我国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5.3 我国合作社的运行和治理特点

2.6 本章小结

3 农户对合作社的选择:基于一个博弈理论模型

3.1 引言

3.2 博弈论简介

3.2.1 博弈论的起源和概念

3.2.2 非合作博弈

3.2.3 博弈均衡

3.3 博弈模型构建

3.3.1 博弈者

3.3.2 选择

3.3.3 所得

3.3.4 信息结构

3.3.5 决策次序

3.3.6 博弈策略树

3.4 基于三种市场结构的博弈模拟

3.4.1 纯IOF市场

3.4.2 IOF-FC混合市场

3.4.3 纯FC市场

3.4.4 三种市场结构下的农户所得比较

3.5 均衡及结论

3.5.1 均衡战略选择和所得

3.5.2 模型结论

3.6 本章小结

4 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和规模效率的影响: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4.1 经验研究的样本区域选择

4.1.1 浙江省合作社发展状况

4.1.2 浙江省梨果产业发展概况

4.2 调研设计和数据收集

4.2.1 抽样方法

4.2.2 数据收集

4.2.3 数据基本信息描述

5 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梨果产业的经验研究

5.1 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形成机理和研究方法

5.1.1 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形成机理

5.1.2 合作社经济效益的研究方法

5.2 农户生产效益模型建立

5.2.1 经济效益衡量方法

5.2.2 各变量设置

5.2.3 模型构建

5.2.4 零假设

5.3 结果和讨论

5.3.1 相关数据描述

5.3.2 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5.3.3 合作社与农户生产成本及收益的相关性

5.3.4 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合作社对农户规模效率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梨果产业的经验研究

6.1 测度生产效率的估计方法简介

6.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6.1.2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6.1.3 随机前沿参数分析的主要方程形式

6.2 本研究模型的建立:分组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6.3 Frontier 4.1软件及其估计法

6.4 模型结果和讨论

6.4.1 社员和非社员的规模效率

6.4.2 不同规模组社员和非社员的规模效率

6.4.3 不同规模组社员和非社员的技术效率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含义

7.2.1 及时调整和变革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策略

7.2.2 促进合作社组织规模的适度扩大

7.2.3 仍把提升产品质量作为提高农户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

7.2.4 推行信用合作以提高农户投资水平

7.3 进一步的研究

7.3.1 关于改变合作社内部治理策略对博弈模型均衡战略的影响

7.3.2 关于质量差异化农户产业组织选择的经验研究

7.3.3 关于合作社对农户交易规模效率的影响

7.3.4 关于合作社组织规模大小对农户生产效益和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梨农调查问卷

附录2:社员的生产效率(Frontier 4.1)估计结果

附录3:非社员的生产效率(Frontier 4.1)估计结果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我国农业生产逐渐从生产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农产品市场方式越来越依赖于产品特性、双方交易主体特征和交易特性,交易组织形式由市场交易逐渐向各种合同生产方式、纵向一体化等转变。而现有生产方式的改变、供应链垂直一体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国际食品市场开放度和价格竞争的加剧,都威胁着小农户的生存,这些挑战势必导致新的制度安排或组织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和管理正处于转型和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既有以小农户、贩销户、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等主体为代表的传统供应链模式,又有加入了农民合作社、超市、专业化配送中心和物流公司等为特征的新型供应链结构。作为代表小农户进入市场的农民合作社,能否真正为小农户带来经济效益?这正是本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尽管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数不胜数,持肯定观点的占多数,却也不乏质疑的声音,但是现有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很少有深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型推导或数理模型检验。
   本研究基于合作社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的假说,从三个角度来检验这一假说:第一,不存在合作社的市场和存在合作社的市场中,农户所获得的价格和收益是否不同?第二,合作社社员和非社员农户的生产效益是否有差异?第三,合作社社员和非社员农户的规模效率是否不同?
   本研究的主要特点在于:首先,构建了博弈理论模型对农户选择交易组织形式的过程进行模拟和求解,这在国内尚属创新性和尝试性的研究;其次,实证研究中专注于一种特定的产品,即利用浙江省梨果产业的第一手数据,运用经典数理模型和计量工具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再次,一方面理论模型的结论具有对所有地区和产品的普遍应用性和理论性意义,另一方面经验研究的结论具有对特定地区特定产业的实践性意义。
   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交待本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进而对本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进行界定,制定整个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和内容框架,并介绍研究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最后提出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梳理了各种合作社相关理论和农业生产效率及规模效率的成果,发现现有研究在关于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及效率影响的理论模型研究和数量模型研究方面存在薄弱和空白,以此确定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三章分别构建了在三种不同市场结构下小农户选择交易组织形式的博弈模型,即IOF垄断市场、IOF-合作社混合市场、纯合作社市场,求解博弈的均衡战略,模型结果显示,农户在IOF垄断市场中只能获得微薄的收益;合作社的出现提高了所有农户的收益水平;纯合作社市场虽然能够使农户收益达到最大,然而搭便车行为使资源分配极为不合理,因而并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市场结构。
   第四章介绍了浙江省农民合作社运行情况和梨果产业发展情况,解释以浙江省梨果产业为经验研究对象的理由,进而描述了样本抽取和数据收集过程,为开展第五章和第六章的计量分析奠定基础。
   第五章为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的影响研究,建立用以检验合作社是否影响农户的资金成本、自有劳动力成本、每亩产量、产品销售价格、每亩收益和净收益等生产效益指标的数理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合作社社员的资金投入成本、产品价格、每亩收益和净收益都显著高于非社员农户,但是社员和非社员的自有劳动力成本和每亩产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第六章为合作社对农户规模效率的影响研究,参照Battese& Coelli(1992)的经典前沿生产函数,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分组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将规模效率分解为面积规模效率、资金规模效率、自有劳动力规模效率,对社员和非社员两组农户的各个规模效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合作社提高了社员农户的总规模效率,同时对规模效率的结构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相对于非社员农户,社员的种植面积规模效率明显较高,但资金规模效率和自有劳动力规模效率较低;小规模和大规模社员农户的规模效率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但是这种效应没有对中等规模社员起作用。
   第七章为本研究的结论和展望,对本研究做概括性的总结,提出一些政策含义,并展望今后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