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姜文导演电影艺术个性探析
【6h】

姜文导演电影艺术个性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姜文导演电影情况概述

1.2 探析姜文导演电影艺术个性的意义

1.3 姜文导演电影研究现状梳理

2 人物塑造中的情感投射

2.1 作为精神自传的男主人公

2.2 作为男性欲望客体的女性群像

2.3 作为隐喻的非正常人物

3 复调叙事中的现实关怀

3.1 “红小兵”视角下的革命叙事

3.2 多角关系中的爱情叙事

3.3 国民性反思下的启蒙叙事

4 精神存在的价值追问

4.1 历史意识的认同和反思

4.2 孤独体验的焦虑和化解

4.3 死亡认知的恐惧和超越

5 影像语言的独特个性

5.1 强劲热烈的影像符号

5.2 “调情”式的剪接

5.3 音乐的有机组合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在姜文近20年的执导电影的经历中,共为银幕奉献了四部优秀作品,分别为《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保持了一流的艺术水准和良好的票房成绩,广受专家学者和影迷的赞誉,但目前对姜文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姜文导演的电影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化艺术特征,浪漫而华美、神秘而饱满、热情而复杂、强劲酷烈、自由奔放、同时又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对历史和人生有深刻的反省和洞悉能力,使其区分于同时期的其他导演,自成一派。 本文以姜文的四部电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读具体文本,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学等内容,试图从人物形象、叙事特点、主题分析、镜头语言等角度,探析出姜文电影的艺术个性,并在电影史的基础之上,探寻姜文在中国影坛的地位、价值乃至在世界电影史上的意义。姜文电影中的人物,男主角是作为姜文的“精神自传”而存在的,女性形象多是男性欲望的客体,而若干“非正常”形象的塑造则有着复杂的隐喻性。他的电影,存在着多重叙事,呈现为“红小兵”视角下的革命叙事、多角恋爱关系中的爱情叙事和国民性反思下的启蒙叙事。姜文在电影当中,对于精神存在的价值追问也从未停止过,他通过影像进行着对于历史认知的反思、对于孤独的体味和消解以及对于死亡的超越。姜文电影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他独具个人特色的影像语言密不可分,他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影像符号、“调情”式的剪接、热烈的音乐配合在一起,共同造就了他的“姜式”影片。这些艺术个性成就了中国影坛乃至世界影坛上独一无二的姜文。

著录项

  • 作者

    郑艳;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郑淑梅;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导演; 电影;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