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景中村居民点综合整治规划布局优化研究——以淳安县文昌镇为例
【6h】

景中村居民点综合整治规划布局优化研究——以淳安县文昌镇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索引

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需要整理

1.1.2 景中村的土地更需要优化配置

1.1.3 淳安县全域景区化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整镇推进同时开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研究

2.2 农村居民点规划研究

2.3 景区规划分区研究

2.4 国外居民点规划与建设实践

2.5 国内农村居民点整治现状

2.6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基础概述

3.1 理论基础

3.2 技术方法

4 研究区概况

4.1 基本情况

4.2 数据源与数据预处理

4.2.1 数据来源

5 文昌镇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文昌镇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分类

5.2 空间分布的特征分析

5.3 基于Voronoi图的离散特征

5.4 基于景观指数的形状特征

5.5 与布局相关的因素研究

5.5.1 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5.5.2 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

5.6 文昌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

6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及调整研究

6.1 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的主要模式

6.2 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指标选取原则与指标筛选

6.2.1 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指标选取原则

6.2.2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6.2.3 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指标筛选

6.2.4 提取主成分

6.3 基于限制条件的调整

6.3.1 限制因素数据处理

6.3.2 基于限制因素的综合评价

6.4 文昌镇新兴因素评价及规划衔接调整

6.4.1 淳安县“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

6.4.2 高铁站点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

6.5 基于生态适度人口的检验与调整

6.5.1 生态足迹供给模型

6.5.2 生态足迹消费模型

6.5.3 文昌镇各行政村人口承载力及其分类

7 现阶段具体调整方案

7.1 与文昌镇村镇体系规划的对比

7.2 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具体调整研究

7.2.1 各行政村的分类与具体调整模式

7.2.2 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具体调整

8 研究成果及讨论

8.1 调整结果验证与政策建议

8.1.1 文昌镇农村居民点调整检验

8.1.2 政策与建议

8.2 研究小结与讨论

8.2.1 研究结论

8.2.2 研究不足

8.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景中村系指风景名胜区内的农村居民点或区域景区化背景下的农村地区。目前对景中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几乎空白;而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研究则较多。近年来,国内对于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研究可分为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的认识、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的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等。通过研究揭示了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分布以及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但在这些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较为单一、未考虑到对农村居民点布局有重要影响的新兴因子(比如:美丽乡村、高铁、信息科技等)的作用,并且未能与相关规划进行结合。基于上述三方面的考虑,本文以浙江省淳安县文昌镇为例,探索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添加新兴因子的影响、并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相融合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方法。
  本论文以文昌镇为研究区,以空间统计学、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GIS技术手段,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考虑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结合高铁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地为平台,以全域景区化为背景,对文昌镇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特征研究,促成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确立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方案草拟的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景中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运用空间统计、Voronoi图、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析等理论和方法,重点分析文昌镇农村居民点现状的分布特征、布局模式及其与影响布局的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从而反映文昌镇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的主要特征以及在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为文昌镇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方法研究奠定科学的基础。
  (2)景中村布局适宜性评价。基于现状分析以及农村居民点所存在的问题,依照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选取适宜性评价指标,包含地形地貌、社会经济条件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降低指标位数,确定各综合指标权重;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以现状为基础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
  (3)景中村布局适宜性调整。充分考虑淳安县全域景区化建设的要求,综合淳安县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文昌镇镇域总体规划,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对上文的得出的适宜性进行调整,求出最终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
  (4)景中村调整方案确定。以上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仅仅是确定了行政村的类别,没有具体到居民点整治的方案。所以,应结合文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行政村、中心村以及建制镇,明确居民点整治方案。
  (5)对优化布局结果的评价。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将最终结果与现状的各相应指数进行对比,明确优化布局结果是否解决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证明优化结果的有效性。
  最终研究结果如下:积极发展类型——有丰茂村、光昌边村、文昌村、下潘村、小酉坞村、王家源村等6个;内部挖掘类型——有文屏村、潭头村等2个;自然衰退类型——有栅源村、富山村等2个;兼并搬迁类型——有东树坑村、浪洞村、卢家庄村、市畈村、西河村、西阳村等6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