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元1世纪-13世纪新疆佛教壁画人物造型演变——以佛陀、舞者与供养人像为中心研究
【6h】

公元1世纪-13世纪新疆佛教壁画人物造型演变——以佛陀、舞者与供养人像为中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录

绪论

1 早期新疆佛教壁画中的印度佛教艺术因素

1.1 早期佛教艺术造型特点

1.2 早期佛教艺术绘画特点

2 新疆三个佛教传播地的壁画人物造型

2.1 公元1世纪-公元3世纪佛教文化早期发展的于阗艺术

2.2 公元3世纪-公元9世纪新疆佛教绘画的龟兹艺术

2.2.1 社会变迁对龟兹壁画的影响

2.2.2 龟兹壁画人物造型

2.3 公元5世纪-13世纪新疆本土文化与汉文化共融的高昌

2.3.1 高昌壁画人物的汉化趋势

2.3.2 多种文化的融合与消亡

3 新疆佛教壁画人物造型演变的成因

3.1 新疆佛教壁画的本土因素

3.2 新疆壁画人物特征本土化倾向

3.2.1 宗教与文化

3.2.2 地域特点

3.2.3 文化因素

3.3 新疆佛教壁画人物造型演变对中原佛教文化的影响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佛陀,佛教传承的主体人物,一位受佛教弟子与世人敬仰的尊神。他从印度传承至西域,在西域这片异国土地上是如何被接受并得到发展和传播的?在公元1世纪到13世纪间佛陀造型是否形成西域特点?是否在佛教美术中得以创新?这些是西域美术的发展史,是现代人物绘画创作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本文要寻踪的主要问题。
  古代西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于阗、龟兹、高昌三大佛教繁盛之地为代表。西域佛教发展的路线是以“丝绸之路”为主方向。于阗是佛教进入西域的第一站,在执政者的推崇之下,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并形成规模。被称为“小西天”的于阗因其地域因素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佛教美术作品保留甚少,在历史文献资料中记载,在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尉迟乙僧尤为显著,他的绘画技法影响到了整个西域甚至中原。龟兹作为丝路重镇,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并形成具有西域特色的佛教文化传播之地,在龟兹区域众多佛教遗留的石窟中保留了大量的佛教美术作品,其中有独具特色的“菱形格”绘画形式,“凸凹晕染加贴金法”等等。多种文化元素同时发展,形成佛教在西域特有的“龟兹画风”。在龟兹佛教文化中,佛陀造像受西域文化的影响不断演变。高昌,是佛教传入中原在西域的最后一站。高昌地区佛教造像的风格受回鹘文化影响颇深,但是伊斯兰教的兴起和政治发展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西域佛教在公元13世纪前后日渐衰落。
  本文为了更直接的证实西域佛教绘画中佛陀造型的演变,并展现西域本土因素特征,以佛教壁画中舞者和供养人像(西域本土民族的真实原貌)为范本进行对比和分析,就西域本土民族文化对佛陀造型中的本土因素和不同时期的演进等问题,进行逐一的讨论。
  本研究以绘画实践者对绘画语言、人物造型的关注为切入点,注重从具体现象入手,结合佛教艺术的发展、传播,对西域佛教人物画形象进行剖析,解读佛教人物画形象的绘画语言特点,从而揭示其形象特征;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入手,从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研究绘画与传统文化形态、社会变革的规律;分别对不同时间里与传统文化承延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积极的意见,从而使佛教人物画研究的当下意义具体化、现实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