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6h】

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与观察内容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IMCC患者临床资料

3.2 肿瘤部位、形态、边界、大小及其它病理改变

3.3 IMCC的影像学特征

4 讨论

4.1 IMC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4.2 IMCC的影像学特征以及病理基础

4.3 IMCC各病理分级与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

4.4 鉴别诊断

4.5 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根据WHO病理分级,探讨各级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并期望能为评估患者的预后提供一些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mass-forming type cholangiocarcinoma,IMCC)124例,男67例,女57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0.4±10.7岁。所有病例均行CEA、AFP、CA199及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行MR平扫(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增强扫描69例。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形状(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大小(最长径)、(数目1个、2个、多发、弥漫)、边界、T2WI信号、动态增强模式及伴或不伴胆管结石、胆管扩张、异常灌注、坏死囊变、肝包膜回缩、DWI序列靶征、转移(淋巴结、肝内转移、血管包绕侵犯、肝内转移及血管包绕侵犯、肝外脏器侵犯)。动态强化模式表现为以下四型:Ⅰ型——早期边缘环状、花环状强化,并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向心性渐进性强化;Ⅱ型——全瘤持续渐进性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Ⅲ型——边缘轻中度强化,内部大部分不强化,或大片不强化区域散在分布轻微强化灶;Ⅳ型——动脉期明显强化,之后强化减退。根据病理结果分成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3组,比较IMCC各病理分级间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
  1、临床资料124例IMCC患者中,男67例,女57例,男女比例为1.18∶1,男性和女性患者各病理分级间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2.23±7.45岁、62.11±10.25岁和57.76±12.03岁,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病理分级间CEA、AFP及CA199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IMCC病理分级高低和CA199呈负相关,统计学值2.117,P值0.347,与其他肿瘤指标无相关性。
  2、肿瘤一般情况及与病理学对照肿瘤位于肝左叶58例,右叶43例,左右叶18例,尾状叶3例,整肝2例,IMCC各病理分级均好发于肝左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类圆形61例,分叶状36例,不规则形27例,上述表现与病理学表现一致,高分化组以类圆形多见,低分化组多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影像学上边界清楚56例,相应病理学显示病灶局灶性侵犯周围组织10例;边界不清楚68例,相应病理学显示周围组织侵犯68例。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患者的平均大小(取最大层面的最长径,多发者取最大病灶)分别为(58.92±27.21mm)、(55.32±22.71mm)、(67.06±29.72m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肿瘤伴随征象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患者伴有胆管结石分别为5例、10例、15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胆管扩张分别为15例、31例、32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周围伴有异常灌注分别为15例、29例、29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临近肝包膜回缩分别为19例、34例、37例,其中中分化组临近肝包膜膨出2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肿瘤密度/信号特点及动态强化模式
  ①高分化组26例,CT上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单发24例,多发1例,病灶数目3~10个,弥漫性病变1例,由于病灶数目多或互相融合而难以计数。病灶伴有坏死14例。MR T2WI序列扫描12例中表现为均匀高信号7例,不均匀高信号3例,中央相对高信号2例;DWI序列扫描12例中有1例呈靶征。增强后呈Ⅰ型强化模式14例,Ⅱ型强化模式10例,Ⅲ型强化模式2例,病理学显示Ⅰ型强化模式病灶周边肿瘤细胞丰富,病灶内部纤维间质及成纤维细胞为主,少量肿瘤细胞散布其中;Ⅱ型强化模式病灶周边和内部肿瘤细胞与纤维间质及成纤维细胞均匀混杂分布,以纤维间质为主;Ⅲ型强化模式病灶周边肿瘤细胞丰富,内部坏死明显,坏死灶内可见小灶状肿瘤细胞岛。
  ②中分化组47例,CT上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单发28例,2个病灶6例,多发9例,弥漫性4例。病灶伴有坏死27例。MR T2WI序列扫描28例中表现为均匀高信号8例,不均匀高信号11例,中央相对高信号6例,周边相对高信号3例;DWI序列扫描28例中有8例呈靶征。增强后呈Ⅰ型强化模式16例,Ⅱ型强化模式17例,Ⅲ型强化模式13例,Ⅳ型强化模式1例。病理学显示Ⅳ型强化模式肿瘤细胞丰富,纤维间质稀少,且分布较均匀。
  ③低分化组51例,CT上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单发28例,2个病灶3例,多发12例,弥漫性8例。病灶伴有坏死38例。MR T2WI序列扫描29例中表现为均匀高信号5例,不均匀高信号7例,中央相对高信号10例,周边相对高信号7例;DWI序列扫描29例中有17例呈靶征。增强后呈Ⅰ型强化模式16例,Ⅱ型强化模式14例,Ⅲ型强化模式17例,Ⅳ型强化模式4例。T2WI信号改变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两比较,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DWI序列靶征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强化模式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两比较,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
  5、转移情况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4例、36例、41例,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其中心膈角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达48.39%。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患者分别发生肝内转移、血管包绕侵犯、肝内转移伴血管包绕侵犯、肝外脏器侵犯9例、25例、32例,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以肝内转移最常见(29.84%)。
  结论:
  1、IMCC病理分级和影像学特征有一定相关性:(1)CT和MRI的共同特征为高分化组以类圆形多见,低分化组多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易出现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血管包绕侵犯、肝内转移伴血管包绕侵犯、肝外脏器侵犯;(2) CT上高分化组表现为Ⅰ型、Ⅱ型强化模式;而Ⅲ型、Ⅳ型强化模式是低分化组的影像学特征,且低分化组胆管结石发生率较高;(3) MRI上高分化组以T2WI均匀高信号为主;而中央或周围相对高信号都考虑为低分化组;低分化组DWI靶征发生率高;
  2、IMCC常伴有异常灌注、胆管扩张及肝包膜回缩,但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
  3、IMCC病理分级高低和CA199呈负相关,与其他肿瘤指标无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