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原发脉管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6h】

骨原发脉管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专业术语和缩写词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与观察内容

2.4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BH各亚型的影像学特征

3.2 各型MVTB病灶的影像学特点

3.3 BH与MVTB影像学表现的鉴别诊断

4.讨论

4.1 骨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以及各种病理类型之间的鉴别诊断

4.2 骨恶性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各种病理类型之间的鉴别诊断

4.3 血管瘤与骨恶性血管源性肿瘤之间的关系以及鉴别诊断

4.4 不足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原发脉管性肿瘤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骨原发脉管性肿瘤(primary vascular tumors of bone,PVTB)的影像学特征,并对照分析良性,恶性低、高级别病理类型与影像学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PVTB,其中骨血管瘤(bonehemangiomas,BH)44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CH)32例、蔓状血管瘤(arteriovenous hemangioma,AVH)8例、静脉型血管瘤(venoushemangioma,VH)3例、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CPH)1例;骨恶性血管源性肿瘤(malignant vascular tumors of bone,MVTB)21例,包括低级别恶性血管源性肿瘤(low-grade malignant vascular tumors of bone,LMT)12例、高级别恶性血管源性肿瘤(high-grade malignant vascular tumors of bone,HMT)9例。59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55例行MR检查;53例行增强扫描。对照分析其发病部位,单发或多发,骨质破坏特征(骨质破坏性质、膨胀性改变、残存骨质、边缘硬化、骨皮质破坏、骨膜反应及病理性骨折等),软组织肿块表现(密度/信号特征,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脂肪、扩张血窦/畸形血管、流空血管、囊变/坏死、出血、瘤周水肿/瘤周改变,骨内/骨外等),以及强化方式(均匀、轻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采用SPSS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分析BH与MVTB的影像学特征,以观察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
  44例BH患者中,CT扫描呈等高密度30例,等密度6例,低密度1例,高密度1例;在MR上,T1WI信号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以高信为主。32例CH患者,主要发生于脊柱、颅骨者(21例,65.6%),多发4例;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改变20例(62.5%);存在残留骨质27例(84.3%),其中呈典型“光芒状”“栅栏状”改变12例(均发生于脊柱、颅骨),呈网格状、“蜂窝状”或者“皂泡状”改变7例,累及骨皮质呈“丝瓜瓢状“改变1例;边缘硬化13例、骨皮质破坏19例、骨膜反应1例、病理性骨折5例、边界清晰28例(87.5%),病灶内见脂肪及扩张血窦各4例,形成骨内软组织肿块25例(78.1%),增强后轻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分别16例(84.2%)、3例,伴典型软组织血管瘤及增强后渐进性强化各3例。8例AVH患者,主要发生于骨盆、长骨6例(75%),多发1例,呈大片状骨质破坏7例(87.5%);均呈溶骨性改变,见膨胀性改变3例;残存骨质6例(75%),其中呈网格状、“穿凿样”改变5例;边缘硬化5例(62.5%),骨皮质破坏7例(87.5%),骨膜反应1例,病理性骨折2例;边界清晰6例(75%),含脂肪3例;扩张血窦/畸形血管3例、流空血管2例,两者可单独或者同时存在;软组织肿块位于骨外5例(62.5%),轻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分别5例、3例。3例VH患者,发生于锁骨、肋骨、肱骨各1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成骨性骨质破坏1例;均呈膨胀性改变,存在残存骨质、骨皮质破坏各2例,边界清晰、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各1例,增强后轻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各1例。1例CPH患者,发生于胫腓骨,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均匀强化。
  LMT和HMT病灶中均未见脂肪及流空血管。LMT与HMT相比,LMT倾向于多发(LMT55.6%,HMT8.33%),存在残留骨质(77.8%,33.3%),边缘硬化(77.8%,41.7%),边界清晰(66.7%,41.7%),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87.5%,0);HMT倾向于单发(HMT91.7%,LMT44.4%),存在坏死/囊性(91.7%,42.9%)或出血(25%,0%),边界不清(58.3%,33.3%),易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66.7%,22.2%),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91.7%,12.5%)。膨胀性改变(LMT55.6%,HMT50.0%)、骨皮质破坏(88.9%,100%)、骨膜反应(11.1%,0)、病理性骨折(11.1%,16.7%)、扩张血窦/畸形血管(11.1%,16.7%)、瘤周水肿/反应性改变(71.4%,83.3%)、均匀强化(0,8.3%)的发生率相仿。
  BH主要发生于中轴骨(29例,65.9%),MVTB主要发生于管状骨(14例,66.7%)。BH病灶中存在脂肪及流空血管分别为7例(19.4%)、2例(5.6%),MVTB均无上述表现;MVTB病灶中见囊变/坏死、出血及瘤周水肿/瘤周改变分别为14例(73.7%)、3例(15.8%)、15例(78.9%),BH均无上述表现。两两组间对比分析显示:残留骨质、骨皮质破坏、边界不清、强化方式在BH组与MVTB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多发、膨胀、边界硬化、骨膜反应、病理性骨折、扩张血窦/畸形血管及骨外软组织肿块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BH部分亚型影像学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CH多发生于脊柱、颅骨,多分别呈典型“光芒状”“栅栏状”改变;发生于其他部位时,多见“蜂窝状”“皂泡状”或“网格状”残留骨质,扩张血窦;常呈膨胀性改变,骨皮质破坏少见,易形成软组织肿块但常在骨质破坏范围之内,偶伴软组织血管瘤及增强后渐进性强化。AVH多发生于骨盆、长骨,病灶累及范围较广;多见“穿凿样”或“网格状”残留骨质;常伴扩张血窦/畸形血管、流空血管,两者可单独或者同时存在;易突破骨皮质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VH可呈溶骨性或成骨性骨质破坏。CPH增强后可呈均匀强化。
  2、LMT与HMT相比:LMT倾向于多发,常伴残留骨质、边缘硬化、边界清晰,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HMT更加倾向于单发,常伴囊变/坏死、出血,边界不清,易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3、发生于中轴骨,病灶内存在残留骨质、脂肪、小条状流空血管,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或呈典型软组织血管瘤特征,多提示BH。发生于管状骨,病灶内存在囊变/坏死、出血、瘤周水肿/瘤周改变,边界欠清,骨皮质破坏,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多提示MVTB。
  4、CT结合MR检查能更好的评估骨原发脉管性肿瘤,CT易于观察病灶骨质破坏情况,MRI更好显示病灶累及范围、软组织肿块信号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