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几个问题之研究
【6h】

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几个问题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济南惨案前后蒋介石对中日关系的认知与因应

一、青年蒋介石受惠于日本

二、北伐前期蒋介石与日本的互动

三、转折:蒋介石在外交上放弃东京路线

第二章 蒋介石准备抵抗日本的构想及作为

一、九一八事变前蒋对日问题之谋略及其实践

二、蒋对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的应对

(一)“内重于外”

(二)“无名有责”

三、关键的1932:寻求对日持久抵抗之道

四、对日缓和之计:调整中日邦交

第三章 卢沟桥事变前后蒋介石和战因应再探

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前蒋对日作战的准备

二、内外与虚实:“战”、“和”双管齐下

(一)强硬背后的初衷:加速推进对日备战进程

(二)“攻心之道”:以“战”逼“和”

(三)不得不战:内外情势下的必然举措

第四章 全面战争初期蒋介石的战略政略再探

一、蒋介石与华北战场的开局与走向

(一)蒋对华北的部署与“意料外的察哈尔作战”

(二)察哈尔鏖战与华北战场格局初定

二、蒋介石与淞沪战役的政略战略

(一)先发制人:打一个迅速的歼灭战

(二)战局扩大与政略战略的形成

(三)维持战局与外交形势相呼应

(四)悲壮的结局:上海大撤退

三、蒋介石与淞沪战役后的战局发展

第五章 “无形的战场”:蒋介石的国际观及其实践

一、公理制胜:坚定走英美路线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蒋介石对国际形势的因应

(一)主动求变

(二)以不变应万变

(三)对美两次关键忠告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蒋介石与英美交往的几个侧面

(一)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之龃龉

(二)“低能心结”与“优越心结”之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由每个个体的抗战史所组成,参与其间的每个个体都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蒋介石是抗战阵营中的一份子,对其个人抗战经历展开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由于蒋在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其在抗战进程中的所想、所言、所为进行研究,又具有特殊性。
  从资料开放程度及相关研究的积累厚度两方面看,目前史学界对“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研究着实有重新检讨和反思的必要。然而,该研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重要课题,涉及面向众多,决非个体及单项研究所能完成。本文选取蒋介石为何要抵抗日本、从何时开始及如何进行准备、如何准备对日作战与决策对日开战、全面战争初期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政略及其抵抗日本的外交战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孙中山深知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为国民党制定“恢复高台、巩固中华”的革命政策。蒋介石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首要目标,积极寻求日本的支持,主张中日提携、亲善,但这与日本对外扩张的侵略政策根本冲突,济南惨案赤裸裸地宣告这一事实。从践行孙中山革命主张及现实处境两方面看,蒋不得不抵抗日本。
  济南惨案爆发后,蒋开始着手准备抵抗日本。九一八、一·二八事交接连爆发,迫使蒋及其幕僚们把国内外政策调整为以抵抗日本为首要宗旨。然而,在短时期内,蒋并没有提出抵抗日本的根本大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安内”。1935年夏,蒋觅得持久抵抗日本的根据地,才大致决定抗日的基本计划,随即着手推进对日作战的战时准备。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趁机推进华北地区的国防建设,以应战指令督促各方加速实施。因国内抗日情绪高涨,蒋无法再对日本迁让及接受其无理要求,但又未准备好对日开战,遂祭出“以战逼和”的险招,对日实施“攻心之道”。不过,日本军人主战派势力膨胀,和平无望,并疾速攻陷平津,蒋不得不战。
  此后,察哈尔、淞沪战役迅速爆发。蒋准备不及,仓促开辟上海战场,致使迅速歼灭上海日军的目标并末达成,反而使沪战转趋扩大,不得不重新思考战局与战略政略。在上海与日军持久作战,不仅与引起国际关注、干涉的政略相吻合,且华北战场颓势不止,蒋在战略上别无选择,惟有“引敌南下”,诱使日军把主战场放在上海。因此,蒋竭力维持上海战局,迟迟未下决心放弃上海战场,导致上海大溃退,此对以后的战局发展影响尤大,环环相扣,直至武汉会战结束为止。
  在与日本的较量中,除军事准备、抵抗以外,蒋与日本在外交领域之“无形的战场”展开激烈争夺。蒋所持的外交战略为,诉诸国际公理,始终站在反侵略、国际正义这一边,积极争取英、美、苏等国卷入中日争端,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收效甚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与中国结为同盟,但由于蒋个人特质中的民族主义与“低能心结”始终与英美所操持的殖民主义、霸权话语及其“优越心结”保持紧张,致使中英关系没有得到改善,中美合作成效大打折扣,对共同对日作战影响极大。
  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旨在从长时段阐明蒋抵抗日本的历史逻辑,进而为“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研究这个课题,乃至整个抗战史,作一点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