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早期血清钾离子水平及变异性与腹膜透析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6h】

早期血清钾离子水平及变异性与腹膜透析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缩略词表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3.2数据收集

3.3平均血清钾离子水平定性分组及定量计算依据

3.4血清钾离子波动水平定性分组及定量计算依据

3.5终点事件

3.6统计分析

4结果

4.1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4.2基线血清钾离子水平不同组别间的一般资料比较

4.3早期平均血清钾离子水平分级各级间转归差异比较

4.4早期血清钾离子波动水平分组各组间转归差异比较

4.5早期平均血清钾离子水平分级各级累计生存率分析

4.6早期血清钾离子波动水平分组各组累计生存率分析

4.7早期平均血清钾离子水平与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

4.8早期血清钾离子波动水平和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血清钾离子水平异常广泛存在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中,既往多篇报道揭示了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对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存预后的不良影响,但是患者在腹膜透析状态下血清钾离子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腹膜透析过程中,血清钾离子的平均水平和变异性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并未被揭示,本研究即为探究上述问题。 目的: 本研究探索在透析早期(进入腹膜透析前6个月),血清钾离子的控制水平及变异性与患者不同转归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帮助临床建立更为合理、全面、有意义的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钾离子控制范围。 方法: 收集、记录并筛选出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共1278例)第0月、1月、3月、6月的血清钾离子测量值,按如下不同方式分组:1、平均血清钾离子水平分级:第一级(Grade1:3.76mmol/L<K<4.26mmol/L),第二级(Grade2:4.26mmol/L≤K≤4.77mmol/L),第三级(Grade3:K<3.76mmol/L),第四级(Grade4:K>4.77mmol/L);2、血清钾离子波动定性分组:均正常组,单次低钾组,单次高钾组,多次低钾组,多次高钾组和低钾-高钾组。变异值用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SD)和残差的平方和(residual sum of squares,RSS)分别评估每个患者在腹膜透析前6个月的血清钾离子的时间差异性和个体血钾与整体血清钾离子的离散程度。比较各级、各组之间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相关死亡率、转血透率、转移植率及住院总次数、住院总天数的差异。生存分析分别运用Kaplan-Meier(K-M)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用风险系数(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所有统计学检验采用双边检验,P<0.05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结果: 开始腹膜透析1个月后,血清钾离子水平趋于稳定,低钾血症发生率约是高钾血症的2倍以上。在平均血清钾离子水平分级模型和血清钾离子波动水平分组模型中,整体卡方检验发现,患者的转移植率及全因死亡率在不同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平均血清钾离子水平各分级之间和血清钾离子波动水平分组不同组别之间,短期及长期生存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Grade3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平均血清钾离子水平的级别,而多次低钾组及低钾-高钾组的3年以上长期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各个组别。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分模型矫正混杂因素后,Grade3、多次低钾组、RSS-K增加均是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依次为0.015、0.008、0.015),而当K<4.26mmol/L时,血清钾离子水平增高是全因死亡率的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为1.177,95%置信区间为(1.032-1.342))。 结论: 在腹膜透析过程中,患者在1个月后血清钾离子水平趋于稳定,低钾血症发生率是高钾血症的2倍以上。血清钾离子水平异常、时间差异性及与整体的离散水平均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及时发现患者血清钾离子异常从而临床进行干预和治疗,可能对延长患者的CAPD时间、获得更好的生存有积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