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德心理许可对个体腐败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6h】

道德心理许可对个体腐败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回顾与综述

2.1 腐败的内涵与相关研究

2.1.1 腐败的概念内涵

2.1.2 腐败的表现形式

2.1.3 腐败的成因

2.1.4 腐败的典型实证研究方法

2.2 道德心理许可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2.2.1 道德心理许可的概念

2.2.2 道德心理许可的测量

2.3 道德心理许可与非伦理决策行为的相关研究

2.3.1 个体非伦理决策中是否会发生道德心理许可

2.3.2 道德心理许可在个体非伦理决策行为中的理论发生机制

2.3.3 影响道德心理许可在个体非伦理决策中出现的因素

2.4 研究述评与总结

3 研究构恩假设和内容

3.1 研究构思假设

3.2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4.1 实验设计和程序

4.2 实验变量操纵和测量

4.2.1 过往行为的操纵测量

4.2.2 后期腐败行为意图的测量

4.2.3 个体功过相抵心理的测量

4.3 实验样本及特征

4.4 实验统计分析方法

5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5.2 腐败行为中的道德心理许可效应检验

5.2.1 模拟决策任务的道德程度得分描述性统计

5.2.2 不同回忆任务下模拟决策任务的道德程度得分差异检验

5.3 功过相抵心理对道德心理许可的调节作用检验

5.3.1 对他人功过相抵和对自我功过相抵心理的描述性统计

5.3.2 对他人功过相抵和对自我功过相抵心理的差异检验

5.3.3 个体对他人的功过相抵心理在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中的调节作用检验

5.3.4 个体对自我的功过相抵心理在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中的调节作用检验

6 研究讨论和启示

6.1 研究结果讨论

6.1.1 道德心理许可对腐败行为的影响

6.1.2 个体对他人功过相抵和对自我功过相抵水平的差异

6.1.3 自我功过相抵心理对道德心理许可的调节作用

6.1.4 对道德心理许可概念的再讨论

6.2 研究启示

6.2.1 构建社会统一反腐败意识形态,抵制功过相抵心理

6.2.2 强化组织引才育才及考核监督机制,警惕能人腐败现象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反腐败斗争始终是全世界持续面临的难题,腐败行为的成因也一直备受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腐败行为屡禁不止的背后,一方面体现着的经济体制、法制法规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体现着个体道德心理的异化,尽管社会规范和法制要求我们“从善而终”,但现实案例中不乏一些落马官员“弃善从恶”。道德心理许可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概念,认为人们在过往行为中已经体现出自己是一个极具道德的人,则可能允许自己在之后不含顾虑地做出不道德行为,这一理论为研究个体先后行为道德水平不一致提供了新的路径,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可以通过道德心理许可效应来解释为何曾经做出贡献的一些官员会出现“弃善从恶”、走向腐败的现象。
  基于现实案例及学界已有探讨,在对腐败行为、道德心理许可及道德心理许可对个体伦理决策行为的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后,本研究假设个体腐败行为中存在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个体的功过相抵心理水平会对腐败行为的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产生调节作用,并且相较于他人行为个体对于自我行为的功过相抵水平更高。为检验上述假设,本研究设计了纸笔实验问卷,通过控制过往行为回忆任务类型这一自变量,观察不同组别被试随后的腐败行为倾向,用情境判断测验的道德程度得分作为该因变量的外显分数,同时采用修订的功过相抵水平测评量表对实验调节变量进行测量。
  最终本研究选取浙江大学在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共计完成277人次,通过SPSS22对于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于自我行为的功过相抵水平显著高于对他人行为的功过相抵水平,自我功过相抵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出现腐败行为的道德心理许可效应,实验数据较好地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数据分析之后本研究针对各数据结果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讨论,结合现实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对当下的反腐败工作有所裨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